崔玄的意思很明確,就是讓武則天信任自己的兩個兒子,而不是一味寵信張昌宗和張易之,畢竟兒子比外人還是更值得信任的。

然而奏疏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效果,武則天隻是淡淡地回應道:“知道了,我理解你的厚意。”

就此按下不提。

武則天為什麼寧可信任張昌宗、張易之,也不信任自己的兒子呢?

因為她心裏有鬼。

總共四個親生兒子,老大李弘莫名其妙地死掉,老二李賢被她勒令自殺,老三李顯被她拘押了十四年,老四李旦被她放在冷板凳上冷了十四年。四個兒子在她的手上都過著狼狽不堪的生活,換作是你,你敢將自己晚年的生活交給兒子嗎?

在中國古代,凡是皇帝病重便是政治動蕩的臨界點,現在武則天病重,張昌宗和張易之掌權,大周王朝的政治到了變革的臨界點。

洛陽城上空的空氣由此緊張了起來。

一方麵張昌宗和張易之終於看到了自己末日的來臨,他們意識到武則天將要不久於人世,他們想提前有所準備;一方麵擁護李顯的人也在忐忑不安,盡管李顯已經是皇太子,然而連武則天的麵都見不到,誰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麼?即使張昌宗和張易之不作亂,別忘了還有一個武三思呢,萬一武則天臨終變卦,把皇位傳給武三思怎麼辦?

無數種猜測,無數種結局,究竟該怎樣走出目前的困局呢?

忠於李顯的官員們開動起腦筋,他們想利用規則,把張昌宗和張易之從武則天的身邊趕走。

不久他們找到了機會,有人舉報張昌宗曾經找法術師李弘泰看過相,而且準備在定州建造佛像,期待卦象靈驗。

這個舉報非常致命,如果屬實,張昌宗的不臣之心已經躍然而出。

得到消息的武則天命中書侍郎韋承慶、司刑卿崔神慶、禦史中丞宋璟聯合調查。沒想到這次調查,三個人分成了兩派,韋承慶和崔神慶是挺張派,宋璟是倒張派。

經過調查,韋承慶和崔神慶的結論是這樣的:張昌宗確實看過相,不過已經稟告過皇上了,按照自首免刑原則,免予處罰,法術師李弘泰妖言惑眾,應該法辦。

這是放過閻王,拿小鬼頂罪。

禦史中丞宋璟並不這樣認為,他堅決地抓住了張昌宗這個閻王,給武則天上了一道奏疏:“張昌宗已經得到陛下的寵愛,還要去看相,意欲何為?根據李弘泰的交代,張昌宗卜卦的結果是純乾卦,天子之卦。如果張昌宗認為李弘泰妖言惑眾,為什麼當時不抓李弘泰送交官府?現在雖然張昌宗奏報聖上,但其依然居心叵測,需要繼續追查。”

奏疏上去之後,武則天沒有反應。

宋璟繼續上奏,武則天依然維護著張昌宗,相反還要調宋璟去外地查案,將張昌宗案無限期擱置。

武則天的安排被宋璟拒絕了,宋璟還在頑強地堅持著。

與此同時,司刑少卿桓彥範也上疏武則天,要求嚴辦張昌宗,還是被武則天拒絕了。不久之後,在宋璟的堅持下,武則天終於同意將張昌宗下獄,接受宋璟的審問。

勝利似乎隻有一步之遙。

隻是別高興得太早。

就在宋璟對張昌宗開始審問不久,武則天的聖旨到了,赦免張昌宗,召張昌宗進宮麵聖。鬧了半天,人家是逗你玩呢。身為禦史中丞的宋璟隻能不斷歎息:隻恨沒早點把那個小子的腦漿打出來,又讓他給跑了。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文鬥已經陷入絕境,能夠解決問題的隻有兵變。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

現在八十歲的張柬之選擇爆發。

在張柬之的組織下,一些人為了同一個目標走到一起來,這些人包括秋官侍郎(司法部副部長)張柬之、天官侍郎(文官部副部長)崔玄、中台右丞(國務院副秘書長)敬暉、司刑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長)桓彥範、相王府司馬袁恕己,他們共同組成了兵變的核心。

五個人定下兵變計劃之後,張柬之又找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對於兵變能否成功至關重要。

這個人便是右羽林軍大將軍李多祚。

李多祚其實不是漢人,他原本是一位靺鞨酋長,後來歸順唐朝,因為屢立戰功深受李治和武則天的賞識,輾轉升遷到右羽林軍大將軍,負責守衛皇宮。在之前的接觸中,張柬之知道李多祚非常重感情,言語之中經常提及李治對自己的恩德,思慕之心溢於言表,張柬之由此認定,這是一個心向李唐王朝的人。

張柬之找到李多祚,雙方交談了起來。

張柬之問道:“將軍歸唐多少年了?”

李多祚回應說:“三十多年了。”

張柬之繼續問道:“將軍鍾鳴鼎食,盡享富貴,這些富貴是誰給你的?”

李多祚感慨地說道:“當然是先帝。”

張柬之抓住機會啟發道:“現在先帝的兩個兒子受姓張的兩個小子欺負,難道你不想就此回報先帝的恩德嗎?”

李多祚頓時明白了張柬之的意思,立刻說道:“隻要有利於國家,聽從宰相您的指示,不會再顧慮自己的妻子兒女。”

張柬之滿意地點了點頭,好,兵變已經成功了一半。

有了李多祚的加入,再加上原來左右羽林軍中已經安插進楊元琰、敬暉、桓彥範、李湛,張柬之手中已經有了一支成形的兵變部隊。

一切準備就緒,桓彥範和敬暉秘密進見了李顯,李顯同意了。

公元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兵變正式開始,張柬之兵分兩路:一路由他和崔玄、桓彥範帶領,直撲玄武門;一路由李多祚、李湛以及李顯的女婿時任東宮內直郎的王同皎帶領,前往東宮迎接李顯。

關鍵時刻,李顯又猶豫了,他還是有些害怕。

如果李顯猶豫不出,張柬之的兵變便師出無名,很有可能無疾而終,或者中途失敗,隻有李顯這個皇太子出麵,兵變才能師出有名,而現在他猶豫了,不想出頭。

這時,李顯的女婿王同皎站了出來,對李顯說道:“先帝把江山社稷交給殿下,不料殿下被無端廢黜,對此人神共憤,至今已經二十三年了。今天禁軍和高官都行動了起來,同心協力,誅殺暴徒,光複李唐社稷,還是請殿下前往玄武門,滿足人們的願望。”

李顯還是有些為難:“暴徒是該誅殺,可是皇上身體欠安,可別驚動了她,我看各位不妨還是往後推一推吧,以後再謀劃。”

一旁的羽林將軍李湛急了,他急切地對李顯說:“各位將軍和宰相不顧家族安危,冒著家族被屠的危險起事,就是為了光複李唐社稷,殿下這麼說,就是要把他們往油鍋裏推。如果要阻止他們,還是陛下親自出麵吧。”

李湛一句話點醒了李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現在不是你猶豫不決的時候,必須當機立斷。李顯終於下定了決心,他也厭倦了這種提心吊膽的日子,今天該作個了結。

在李湛等人的擁護下,李顯來到了玄武門前,張柬之一直提著的心終於放下了,兵變正式開始。

張柬之一聲令下,兵變士兵向守衛玄武門的守軍發起攻擊,由於事發突然,守軍猝不及防,沒費多大勁,兵變部隊便衝破了玄武門,直衝武則天居住的迎仙宮。

在迎仙宮長生殿的長廊下,聞訊而出的張昌宗和張易之與兵變部隊遇個正著,張柬之不跟他們廢話,直接下令亂刀砍死,兩位傾國傾城的麵首便這樣香消玉殞。緊接著兵變部隊包圍了長生殿,被驚醒的武則天坐了起來,抬眼一看,迎麵走來的是張柬之等人。

武則天急切問道:“何人作亂?”

張柬之回答道:“張易之、張昌宗謀反,臣等奉太子之令誅之,恐有漏泄,故不敢提前奏報。臣在禁宮中調動部隊,罪當萬死!”

武則天的心被狠狠地紮了一下,她意識到,自己遭遇了逼宮,她一直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武則天往張柬之的身後一看,看到了自己的兒子李顯。她對李顯說道:“原來是你啊!現在暴徒已經誅滅了,你可以回東宮了。”

武則天在作最後的掙紮,她把寶押在兒子的軟弱上,她知道這個兒子怕自己如同老鼠怕貓,如果能把他詐回去,自己還能贏得轉機。

空氣凝重了起來,武則天看著李顯,李顯也看著武則天。軟弱的李顯不知道何去何從,他又陷入猶豫之中,到底是走,還是不走呢?

如果李顯就此返回東宮,此次政變就會徒勞無功,而參與政變的人都會遭到武則天的清算,李顯明白這個道理,旁邊的兵變士兵更是心知肚明。

千鈞一發之際,司刑少卿桓彥範站了出來,對武則天說道:“太子不能再回東宮。昔日先帝將愛子托付給陛下,現在太子年齡已經很大,卻長久居住東宮,天下百姓都心向李家,朝廷官員更是不忘太宗和先帝的恩德,所以才擁護太子,誅殺奸賊。但願陛下將皇位傳給太子,以滿足天下人的願望。”

圖窮匕見,水落石出,逼宮之意最終由桓彥範和盤托出。

武則天心裏歎息一聲,有太多不舍,但已經無可奈何,她把持多年的權柄終於要徹底交出了。她用眼掃視了一圈,想看看究竟有哪些人參與了這場逼宮,是不是自己曾經得罪過這些人。她驚訝地看到了李義府的兒子李湛:“你也是參與兵變的將軍?我對你們父子不薄啊,今天你這樣對我!”

李湛聞言,躲到了一邊。

接著武則天看到了天官侍郎崔玄:“別人都是經過他人推薦當上宰相,你可是我親手提拔的,你今天居然也在這裏。”

崔玄沒有像李湛一樣躲到一邊,相反他平靜地對武則天說:“我今天這麼做,正是為了回報陛下的恩德。”

武則天頓時明白了一個成語:自作自受。她意識到,自己的時代結束了,結束在自己的兒子之手。

或許,也該結束了。

與武則天時代一起結束的還有張昌宗、張易之兄弟的富貴。在張昌宗和張易之被亂刀砍死之後,他們的兄弟張同休、張昌期、張昌儀也被斬首,兄弟五人的頭顱被掛到洛陽的南洛水橋南岸公開示眾,曾經富貴到頂,現在落魄到家。

出來混的,遲早要還的。

一天後,武則天下詔,令皇太子李顯監督國政,同時赦免天下。

兩天後,武則天下詔,將皇位傳給皇太子李顯。

三天後,五十歲的李顯登基稱帝,成為中國曆史上少有的兩次登基稱帝的皇帝。歲月無情,此時距離他上次登基稱帝已有二十二年。二十二年放在曆史長河中隻是短短一瞬,然而放在李顯身上,卻是整整二十二年的天差地別、冷暖自知。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曾經有這樣一幕:

柔道女子78公斤以上級決賽隻剩最後的15秒,中國運動員佟文以1:10落後,如果這個比分保持到終場,日本運動員塚田真希就將獲得冠軍,在這個項目上實現衛冕。然而就在此時,佟文主動進攻,以一個漂亮的一本將塚田真希摔倒在地。

佟文贏了,塚田真希在最後的15秒輸掉了衛冕的夢想。

在佟文興奮地一躍而起時,塚田真希一抬頭,眼神裏流露出失敗者寫不盡的落寞。

成功與失敗,有時就是在那短短一瞬間。

現在,武則天就是倒地的塚田真希,而李顯便是一本成功的佟文,人們都去關注勝利者的喜悅,已經沒有人再去關注失敗者的落寞。

很多對曆史不了解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錯覺:在遭遇逼宮後不久,武則天就死了。

其實不然,遭遇逼宮之後,武則天還活著,而且足足活了十個月,百感交集的十個月。

兵變後第四天,武則天被從長生殿轉移到上陽宮,此時她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女皇,隻是一個遭到軟禁的前任女皇,負責看守她的便是被她嗬斥的羽林將軍李湛。

在武則天移宮的過程中,多數人無動於衷,冷眼旁觀,他們的精力已經集中到新任天子李顯身上,對於這個過期女皇,他們已經不感興趣了,因為她已經過了保質期。

並非所有人都喜新厭舊,還是有一個人痛哭出聲,這個人就是太仆卿姚崇。

對於姚崇的痛哭,張柬之和桓彥範很不滿意,大家高興都來不及,你怎麼還哭呢?姚崇回答說:“我曾經長時間侍奉皇帝,今天看到她這樣,心裏也很難過。前些日子追隨你們誅殺奸賊是做臣子的大義,今天告別昔日君主也是臣子大義,即便被認為犯罪,我也不後悔。”

盡管姚崇表示不後悔,可是他很快為此付出了代價。

當天,他被貶出洛陽,出任亳州刺史。

讓你不後悔!

然而人生的禍福其實沒有定數,這次被貶出洛陽反而成就了姚崇,讓他躲過了武三思的清算,日後當張柬之等人遭到武三思的整肅時,姚崇安然無恙,並且一直挺到了李隆基的開元年間,成為名垂青史的名相。

福兮禍兮,福禍其實總是相依。

兵變後的第五天,皇帝李顯率領文武百官前往上陽宮,為武則天奉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這便是武則天的由來。

“則天”是什麼意思呢?

則天,效法於天地法則之意,其實是指武則天順應天意民意將皇位傳給李顯。

真是則天嗎?

如果比照現代慣用的“被增長”“被自殺”“被代表”,武則天其實也是“被則天”。

與“則天大聖皇帝”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一個,便是李淵的尊號。

唐高宗李治曾經給爺爺李淵奉上尊號:神堯皇帝。“堯”,意思是說,李淵有堯一樣的美德,主動禪讓了皇位。其實李淵跟武則天一樣,都是被動的,武則天是“被則天”,李淵是“被堯”。

無論是主動“則天”也好,被動“則天”也罷,武則天的時代都已經結束了,在她被逼宮到最後去世的十個月中,發生了很多事情。

在這十個月中,太子李顯繼位,然後每隔十天前往上陽宮探視。

在這十個月中,李顯恢複了李唐王朝,武則天一手開創的大周王朝在無聲無息中覆滅。

在這十個月中,李顯將郊外祭祀、祖廟祭祀、官員名稱全部改回公元683年時的舊稱,同時將首都從洛陽遷回長安。

武則天的痕跡正在漸漸消除,她也在漸漸被人遺忘。

回望來時的路,武則天的路配得上波瀾壯闊。從公元637年到公元705年,她用68年的時間在李唐王朝的上空畫了一個圈,公元637年她還隻是十三歲的少女,公元705年她已經是風燭殘年的八十一歲老人了。

過去的一幕幕不斷在她的腦海中閃回:有公元637年的進宮,有公元651年的二進宮,有與王皇後、蕭淑妃後宮爭寵的一幕幕,也有與李治同治天下的日日夜夜,更讓她刻骨銘心的是公元690年九月九日的登基稱帝,她做到了前無古人的事情,至於是否後無來者,已經不是她關心的事情了。

凱撒說,我來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或許武則天會說,我早做到了。

該如何評價武則天的一生呢?

或許一串數字可以略見一斑:

在武則天逝世這一年,全國總戶數達到615萬戶,人口3714萬,無論是比太宗的“貞觀之治”還是高宗李治統治的末年,這個數字都有大幅提高。

或許一些開天辟地的事情可以略作說明:

科考在武則天時代開始真正興旺;

考試糊名防止作弊從武則天開始;

殿試考生由武則天開始;

這些還隻是武則天所有事跡的冰山一角。

公元70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女皇武則天在上陽宮去世,享年八十一歲。

她在遺詔裏對後事作如下安排: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後。王、蕭二族及褚遂良、韓瑗、柳奭親屬皆赦之。

同時,武則天詔令在自己的身後要立一塊碑,無字碑。

有人說武則天立無字碑是因為狂妄,她自認為自己的功績已經無法用文字書寫;有人說武則天立無字碑是因為糾結,她不知道自己的一生究竟該如何總結;有人說武則天立無字碑是因為心計,她故意留下無字碑,讓千古風流任後人評說;有人說武則天立無字碑並非本意,是中宗李顯發泄對母親的怨恨,故意立碑卻不寫已經擬好的碑文;有人說,這是一個開天辟地、名垂青史的女皇;有人說,這是一個蛇蠍心腸、手中沾滿他人鮮血的惡毒女人。

千人千麵,一千個人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一千個人心中就有一千個武則天。

如今,洛陽的龍門石窟有一尊盧舍那佛,相傳是武則天捐資建造,相傳建造大佛時工匠在心中把武則天當成了模特。

如果這一切屬實,有機會可以去一趟龍門石窟,看一看盧舍那佛,看一看,你能看到武則天的哪張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