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變成功,參與的人得到了封賞。

張柬之升任夏宮尚書(國防部部長),崔玄升任內史(最高立法長),袁恕己參預政事,敬暉、桓彥範出任納言(最高監督長),以上五人全部晉封郡公。

李多祚被封為遼陽郡王,王同皎升任右千牛將軍,李湛升任右羽林大將軍,封趙國公,其餘參與官員全部論功行賞。

有賞的自然便有罰的,殿中監(宮廷總管)田歸道便是其中的一個。

說起來,田歸道其實挺冤,他的冤在於對政變並不知情。

當時田歸道率領千騎衛士營駐防在玄武門,事前沒有參與預謀,他不知道兵變即將發生,也不知道兵變到底是支持誰,因此當參與政變的敬暉向他索要千騎衛士營時,他拒絕了。

這次拒絕,讓田歸道惹上了麻煩,兵變之後,敬暉要處死他。

田歸道心裏不服,也很委屈,便據理力爭,然而爭執到最後,還是被免除官職,打發回家。

就在田歸道心灰意冷準備安心當一介布衣時,意外出現了,李顯居然又將他召回,委任為司仆少卿(畜牧部副部長),理由是他不畏強權,關鍵時刻能夠據理力爭。

從這個任命來看,李顯的腦袋有些糊塗,僅僅據理力爭就是看重田歸道的理由?

其實依我看,應該褒獎田歸道的拒絕,這次拒絕其實是一個不知情臣子的本分,這是在忠於職守,而忠於職守是應該嘉獎的。

僅僅從這次嘉獎來看,李顯是個沒有領導能力的人,一個濫好人而已。

不過,即使李顯是個濫好人,有些人他還是不想放過的。

在李顯繼位後不久,鳳閣侍郎韋承慶被貶為從九品的高要縣尉,正諫大夫房融被開除官籍,流放高州,司禮卿崔神慶被流放欽州,這些人都是當年依附張昌宗和張易之的人,現在他們的樹倒了,猢猻也該散了。

公元705年二月十四日,李顯向自己的妻子韋氏兌現了自己當初的諾言,他終於鹹魚翻身,而他的妻子也將與他共享富貴,同時不受拘牽。

這一天,李顯封韋氏為皇後,追贈韋氏的父親韋玄貞為洛王,韋氏的母親為洛王妃。

追贈詔書一出,輿論嘩然,此前曾經有武則天追贈武士彠為太原王的先例,現在當朝皇帝居然又追認嶽父為洛王,這本身就不符合規矩。因為曆代王朝很少封外姓為王,更何況是對王朝沒有任何功勞的韋玄貞。

對此,有人上疏建議,韋皇後應該主動辭讓,以彰顯自己謙虛的美德。然而奏疏上去了,如泥牛入海,李顯不作回應,韋皇後更是心安理得。

以追贈洛王為起點,心比天高的韋皇後開始了以婆婆武則天為原型的模仿秀,她不想再做平淡的女人,她也想做武則天那樣的女人。

榜樣的力量。

從李顯登基之後,韋皇後便開始複製武則天的道路,而且起點比武則天高,她跳過了代為批改奏章的環節,直接到了“垂簾聽政”的環節。

每次上朝,李顯在前,韋皇後在後,中間設置帷帳,兩人共坐於金鑾大殿,李顯對此習以為常,韋皇後同樣心安理得,於是兩聖臨朝在李治和武則天之後再次出現。

納言桓彥範不幹了,他首先表示反對,他給李顯上了一道奏疏:這是“牝雞司晨”,以陰禦陽,違反天意,以女欺男,則違反人意,希望韋皇後退回後宮。

李顯照樣不理,又一頭泥牛入了海。

要說韋皇後的模仿秀也很怪,她幾乎模仿了武則天的各個環節,武則天有一位交往密切的薛懷義和尚,她同樣有一個交往密切的和尚,這個和尚叫慧範。

原本慧範投靠的是張昌宗和張易之,不過同時與韋皇後保持著聯係,算是腳踏兩隻船。後來張昌宗那條船沒了,慧範就認定了韋皇後這條船,韋皇後也投桃報李,對外宣稱慧範在誅殺張昌宗的過程中有功,因功擢升為從三品的銀青光祿大夫,封上庸縣公(天知道慧範立過什麼功)。

桓彥範又忍不住了,他再次上疏,請求誅殺旁門左道的慧範,然而又遭到了李顯的冷處理,海裏又多了一頭泥牛。

到此時,桓彥範才發現,要想讓這個皇帝聽進去點建議,還真難。

論功行賞,普天同慶,眾人沉浸於成功的喜悅之中,然而在喜悅的背後,其實還有隱患,最大的隱患便是武三思。

眾所周知,武三思是武氏勢力的代表,雖然武則天已經交出了皇位,但是武三思還在,隻要這個人在,必定國無寧日。

最先看透潛在危險的是洛州長史薛季昶,早在逼宮武則天時,薛季昶就想到了武三思。在他看來,武則天和武三思就是射進李唐王朝的一支箭,逼宮武則天隻是將這支箭的箭杆剪斷,而武三思這個箭頭依然留在王朝的體內,如果不除,遲早是禍患。

誅殺完張昌宗和張易之,薛季昶馬上找到張柬之和敬暉說:“二凶雖除,呂產、呂祿猶在,去草不去根,終當複生。”

薛季昶指的呂產、呂祿就是武三思等人,他的意思是索性一鼓作氣,把武三思收拾掉。

然而他的建議沒有被張柬之和敬暉采納,張柬之他們以為大事已定,武三思不過是砧板上的肉,還能做什麼呢?再說殺的人已經夠多了,多殺沒有好處。

眼看自己的建議不被采納,薛季昶歎息說:“我不知道自己會死在哪裏了!”

在薛季昶之後,還有一個人看出了隱患,這個人是朝邑縣尉劉幽求。在後來的歲月裏,劉幽求曾經跟隨李隆基參加了兩次政變,都獲得了成功,這說明劉幽求這個人眼光很獨到,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

劉幽求對桓彥範和敬暉說:“武三思還在,你們這些人就注定死無葬身之地。如果不早點動手,後悔就來不及了。”桓彥範和敬暉依然不為所動,他們以為自己已經勝券在握,武三思這個落水狗還能折騰出什麼呢?

有些事情一錯過,便是永遠。對於桓彥範和敬暉而言,這次錯過,就把自己的一輩子就搭進去了。

在張柬之和桓彥範這些人的眼裏,武三思就是一條落水狗,失去姑姑武則天的庇護,他連條狗都不如。然而令他們始料未及的是,武三思很快活了過來,然後快速地遊上了岸,因為他找到了新靠山。

他的新靠山便是炙手可熱的韋皇後。

武三思搭上韋皇後這條線,得益於一個人,這個人在唐朝曆史上也很有名,上官婉兒。

當年武則天誣陷上官儀謀反,上官儀和兒子上官庭芝一起被殺,而上官庭芝的女兒上官婉兒被罰沒入宮,充當宮女。由於出身世家,上官婉兒的素質明顯在眾多宮女之上,後來便得到了武則天的垂青,成為武則天麵前的紅人。公元698年以後,武則天的很多詔書都是由上官婉兒起草。

等到李顯繼位之後,他繼續留用了上官婉兒,而且進一步,把她正式納入後宮,成為自己的一名婕妤。如此一來,上官婉兒又成了李顯麵前的紅人。

李顯不知道的是,上官婉兒的心裏早有人了,這個人就是武三思。兩個人一直保持著通奸關係,因此上官婉兒也是武三思的人。

正是通過上官婉兒鋪路,武三思與韋皇後接上了頭。可能是武三思很有魅力,韋皇後不久便與武三思對上了眼,兩人關係發展迅速,已經超越一般關係,最後發展到武三思、韋皇後、李顯三人和平相處的地步。

有時武三思和韋皇後一起玩“雙陸”(賭博遊戲),李顯就在一邊給他們算籌碼,明白人知道他是皇帝,不明白的還以為他是兩人的家奴。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張柬之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再這麼發展下去,吃虧的一定是自己。

張柬之開始給李顯上疏,要求李顯誅殺武三思為首的武氏勢力,然而遭到了李顯的拒絕;張柬之往後退了一步,要求李顯降低武三思等人的爵位,繼續遭到拒絕,張柬之就此束手無策。本來在兵變時可以順手把武三思殺掉,然而張柬之擔心有越俎代庖之嫌,畢竟在兵變中李顯是真正的領導者,而他隻是一個執行者,如果斷然殺掉武三思,李顯會對自己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