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工作是一個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我們寒窗苦讀來的知識,我們的應變力、決斷力、適應力以及我們的協調能力隻有在工作中才能充分地展現出來,並且不斷地變得更強。除了工作,沒有哪項活動能提供如此充實自我、表達自我的機會,以及如此強的個人使命感。
最後,工作是我們走向成功的階梯。工作不僅能賺到養家糊口的薪水,同時,困難的事務能鍛煉我們的意誌,新的任務能拓展我們的才能,與同事的合作能培養我們的人格,與客戶的交流能訓練我們的品性。工作不斷豐富我們的經驗,增長我們的智慧,鍛煉我們的能力,這些都為我們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是我們獲得成功必不可少的東西。
據統計表明,在上班族中約有40%的人因沒有搞清楚自己到底在為誰工作而得不到提升和發展。總是上司安排一樣就做一樣,不安排自己也樂得清閑。從來不去主動思考什麼是工作,在為誰工作,自己到底想在工作中得到什麼。
很多人總認為自己是被雇用的勞動力,是在出賣自己的體力與智力,從而獲取等價的金錢,從沒有把工作當成一份事業來經營,因而很多人常有不平之感,也時常牢騷滿腹,最終一事無成,更別說擁有自己的事業了。
如果你僅僅把工作當成養家糊口的工具,而不站在事業的高度來對待目前的工作,並把它當成一種事業來經營,那麼你就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員工,也不可能在事業的道路上獲得長遠的發展。
不僅僅為了薪水而工作
某公司有一位員工,在公司已經工作了10年,薪水從不見漲。有一天,他終於忍不住內心的鬱悶,當麵向老板訴苦。老板說:“你雖然在公司待了10年,但你的工作經驗卻不到1年,能力也隻是新手的水平。”這名員工在他最寶貴的10年青春中,除了得到10年的新員工工資外,其他一無所獲。
也許,這個老板對這名員工的判斷有失準確和公正,但是,在當今這個日益開放的年代,這名員工既然能夠忍受10年的低薪和持續的內心鬱悶而沒有跳槽到其他公司,就足以說明,他的能力的確沒有得到更多公司的認可,或者換句話說,他的現任老板對他的評價基本上是客觀的。——這就是隻為薪水而工作的結果!
大多數人因為不滿足於自己目前的薪水,而將比薪水更重要的東西也放棄了,到頭來連本應得到的薪水都沒有得到。這就是隻為薪水而工作的可悲之處。
不少年輕人,在剛從大學象牙塔中走出來時,總是自命清高,認為自己一開始工作就應該得到重用,獲得相當豐厚的薪水。他們把工資待遇看作衡量一切的標準。但事實上,剛進入社會的年輕人由於缺乏工作經驗,根本無法委以重任,薪水自然不會太高。於是他們就滿腹牢騷,認為老板“有眼不識千裏馬”。
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他們對工作缺乏更深入的認知,認為薪水就是他們工作的唯一報酬。工作中比薪水更重要的東西,他們卻忽視了。
一位博士來到沿海某經濟區求職,很多用人單位都想得到他。而一家私營企業老板心最誠,開價也最高,博士挺滿意,就去了。
這個私營企業老板文化程度雖低,但十分尊重人才,對博士總是笑臉相迎。博士深受感動,決心盡心盡力,為企業貢獻自己的才學。但不久以後博士發現,老板雖尊敬他,卻從不安排他做實際的工作,而是常常帶他去赴商界朋友們的宴席,打高爾夫、洗芬蘭浴什麼的。博士漸漸感覺到,老板是把他當成一件“活首飾”,自己成為老板賴以賺取虛榮的工具,因為每每在社交場合,老板都不忘把他介紹給商友:這是我聘請的某名牌大學的經濟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