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三章 少發牢騷,不要抱怨(1 / 3)

趙誌民是河北師範大學的畢業生,各方麵都表現出不同凡響,他在一家公司工作三年了,雖然成績卓著,為公司立下了汗馬功勞,可就是得不到老板的重用。趙誌民因此情緒較大,“懷才不遇”、不被賞識的感覺時常縈繞於心頭。一天,趙誌民和同事喝酒時感歎道:“想我到公司以來,發奮努力,試圖在事業上有所建樹,在合適的位置上作出自己的貢獻。時至今日,雖然兢兢業業,成就人所共知,怎奈無人重視、無人欣賞,也是枉然。真是‘千裏馬常在,而伯樂不常有’呀!”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本來老板準備提升趙誌民為業務部經理,得知趙誌民之言,心裏著實有些不是滋味,思考再三,還是暫時放棄了提升他。

趙誌民之所以與業務經理的位置無緣,就在於他不了解老板的心理,而隻是一味地從自己的利益出發抱怨沒有識才的“伯樂”。試想,作為一個老板,誰願被人認為是不識人才的無能之輩呀?這樣說不等於是在拿巴掌打老板的臉嗎?不是在貶低老板沒有能力,是個平庸之人嗎?

嚴格來說,一小點的忠誠抵得上一大堆的智慧。所以,你要拒絕不滿與抱怨,盡全力做自己的分內事,隻有這樣,才有可能成功。

有這樣一位經理,才華出眾,但事業一直都不順利。為什麼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太精明了。每次與朋友見麵聊天,總在聽他抱怨、指責別人,這些人包括他的合作夥伴、客戶以及下屬,他會一針見血地指出每個人的缺點和不足,然後抱怨同這些人共事有多麼困難。有人曾勸他:這樣看人有失偏頗,不利於工作。可他仍然我行我素,而他管理的公司也依然很不景氣。

有不少人可能有著與他同樣的毛病。在他們眼中,周圍的人身上全是毛病,他們用自己的標準和好惡去衡量、要求別人。他們不乏精明,但少了一份應有的糊塗和容人的胸懷。這樣的人會是做具體業務的好手,但絕不是好的管理人才;他們可以成為好朋友,但要做整天在一起共事的同事很困難。

有一句古老的格言這樣說:“如果說不出別人的好話,不如什麼都別說。”這句格言在現代社會更顯珍貴。與其抱怨對公司和老板的不滿,不如努力欣賞彼此之間的可取之處,這樣一來,你會發現自己的處境大有改善。

每個人在工作中都可能有失誤。當工作中出現問題時,應該協作去解決,而不應該隻做一些求全責備式的評論。特別是在自己無法做到的情況下,讓自己的下屬或別人去達到這些要求,並且還評頭品足,抱怨得失,很容易使人產生反感。長此以往,這種人在公司沒有任何威信可言。

不要往自己喝水的井裏吐痰

中國有一句話:“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意思就是手足兄弟在家裏可以互相爭鬥,但如果有外人來欺負自己的時候,兄弟二人就會齊心協力,抵抗外侮。如果把這句話引申到職場中,就是當你對公司或同事有什麼不滿的時候,可以提出來,哪怕有爭議。可在外人麵前,你卻應該表現得處處維護公司的利益、形象。

如果你無所顧忌地在任何場合批評自己的公司,那麼就如同往自己喝水的井裏吐痰,弄髒了井水,自己也得不到任何好處。所以,在與客戶交往的時候,應該時刻注意維護公司形象,不說、不做有損公司形象的言論和行為。要知道,此時的你代表的不僅僅是個人,更是整個公司。

陳楚生是一家公司的程序設計員,他能力很強,很受領導欣賞。後來公司因為擴展需要,又招進來一個新的程序設計員。俗話說,“同行是冤家”,陳楚生對這個新來的員工死活看不上眼,覺得他處處比不上自己。可是公司的領導偏偏很賞識這個新員工,把許多重要的工作都交給他去做,這個新員工也不負眾望,做得相當出色。出於嫉妒心理,陳楚生處處與這個新員工作對,需要二人合作的時候也不願意與他溝通。

領導看出一些端倪,於是找陳楚生談了一次話,婉轉地表達出希望他能夠從大局出發與同事們共同搞好公司各個項目的意思。可是陳楚生根本聽不進去,隻覺得自己“失寵”了,便開始在私底下罵領導和那個新員工。鑒於陳楚生的這種態度,領導又一次找他談話,並加重了語氣,明確地告訴他要服從整體,搞好與同事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