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要點
逆向物流(reverse logistics)是物流領域的新視野,其實質是對產品“從生產商到消費者”這一前向物流過程的延伸。隨著公眾對減源增效、資源循環再利用及環境保護的逐步關注,以及政府環保法規約束力度的逐步加大,逆向物流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也日益顯現。通過本章學習,讀者要理解掌握逆向物流的概念、特點及其重要性,熟悉逆向物流產生的驅動因素並了解與逆向物流相關的理論基礎。
1.1逆向物流的概念
1.1.1逆向物流的由來
原料回收及產品或零部件的再利用是一種古老的活動。傳統上,回收的主要動因在於資源的缺乏。然而,技術進步導致更多廉價原料的出現,同時也使西方社會進入了一種大量消費、大量拋棄的時代。環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
20世紀70年代初期,歐美科學家相繼發表的研究報告,從不同的角度將人類對生存與環境的認識推向了一個新境界,即可持續發展的境界。例如,英國科學家編寫的《生存的藍圖》,羅馬俱樂部發表的著名的《增長的極限》,美國學者芭芭拉·沃德(Barbara Ward)和雷內·杜博斯(Rene Dubos)發表的《隻有一個地球》等。在隨後的10年裏,環境問題成為學者、政治家、媒體等社會各界關注的話題,回收(recycling)、再利用(reuse)、資源縮減(resource reduction)、環境友好的製造(environmental manufacturing)、綠色產品(green products)等名詞術語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悉。
隨著社會對環保的日益關注,人們越來越重視廢舊物品的重新利用,許多國家也加大了這方麵的立法力度,這些努力提升了物料循環利用的理念——達到資源再生、物料增值和成本節約的目的。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歐洲一些國家製定了對產品和原料進行回收或正確處置的強製性法律條文;在美國,垃圾填埋稅越來越高,對於廢棄物跨州運輸的限製也越來越嚴格。到了最近幾年,很多實例證明:回收活動不僅具有環境方麵的價值,還能創造巨大的經濟利益和價值增值,例如移動電話的再製造等。另外,競爭、營銷或戰略上的需要,也迫使企業采取更慷慨的退貨政策。在有些行業,如目錄編製業,回收的產品可以像新產品一樣在同一市場上分銷。總之,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組織承擔起了原料和產品的回收及價值恢複的活動。不難發現,在以上重新利用廢舊物品中產生了一種從消費者回到生產商的新型物流,這種與供應鏈傳統物流方向相反的物流就是最近受到廣泛關注的所謂“逆向物流”(reverse logistics)。
1.1.2逆向物流的內涵
逆向物流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但要準確地追溯也是非常困難的。類似的術語如“逆向渠道”(reverse channel)、“逆向流”(reverse flow)等,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出現在學術文獻中,不過當時主要關注的是與廢棄物回收有關的問題。
1981年,美國學者Douglas Lambert和James Stock最早提出了逆向物流的概念。
他們將逆向物流描述為“與大多數貨物正常流動方向相反的流動”。1989年,Murphy和Poist將逆向物流定義為“貨物從消費者到生產商的流動”。可以說,20世紀80年代,逆向物流的定義範圍僅限於貨物從消費者向生產商的流動,流向與正向物流相反。
到了20世紀90年代,逆向物流的含義得到了大大的豐富。1992年,James Stock在給美國物流管理協會(The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逆向物流是一種包括了產品退回、物料替代、物品再利用、產品廢棄處置、再處理、維修與再製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動。同年,美國物流管理協會采納Stock的觀點,首次正式給出了逆向物流的定義:“...theterm of tenused to refer to the role of logistics inrecycling.
wastedisposal,and management of hazardous materials;abroader perspective includes all relating to logistics activities carriedoutin source reduction,recycling,substitution,reuse of materials and disposal。”即逆向物流指的是物流在產品收回、廢物處置、危險原料管理過程中的作用;廣義上,逆向物流包括了與資源縮減、再循環、物料替代、再使用以及廢物處置過程相關的所有物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