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構建和諧社會(1)(2 / 3)

(一)黨的三代領導集體發展創新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

建國後,以毛澤東同誌為代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破舊立新,積極探索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新路,把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擺在極其重要的位置,特別強調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政治功能。破除舊道德,樹立新道德,破除非無產階級道德思想,樹立共產主義道德思想。毛澤東同誌強調加強黨風建設,他告誡全黨“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①他要求全黨要繼續發揚理論聯係實際,密切聯係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發揮道德榜樣的作用。毛澤東同誌在1963年3月5日向全國人民發出號召:“向雷鋒同誌學習”,就是一個典型的事例。毛澤東探索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為促進新生政權的鞏固、經濟的恢複和思想的統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也為以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同誌為代表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在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上進行了積極探索,他強調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服務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把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結合起來。他認識到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②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鄧小平指出:“要教育全黨同誌發揚大公無私、服從大局、艱苦奮鬥、廉潔奉公的精神,堅持共產主義思想和共產主義道德。”③他認為在搞好黨風方麵,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組織部門的任務不隻是處理案件,更重要的是維護黨規黨紀,從而把黨的思想道德建設製度化。鄧小平就明確指出,道德建設的好壞、集中體現在“四有”新人的培養上,思想建設的落腳點也必須放在“四有”新人的培養和全民族素質的提高上。鄧小平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指出“四有”含義即“教育全國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以鄧小平同誌為代表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關於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思想,是在繼承毛澤東同誌,道德思想的基礎上,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強調道德對經濟建設的作用,注重道德的製度化建設,這一正確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行動指南。

在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新形勢下,麵對國內外風雲變化的局勢,以江澤民為代表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科學地總結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經驗教訓,為適應新的時代要求和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需要,側重於社會主義道德創新性建設。江澤民指出,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隻講金錢,不講理想,不講道德,人們就會失去共同的奮鬥目標,失去行動的正確規範。“以德治國”突出強調的正是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質,把思想道德工作提高到“以德治國”的戰略高度具有理論和現實的重大意義。以江澤民為代表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結合新的實踐,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提高到“以德治國”的戰略高度,注重社會主義道德體係的建設,推進了馬克思主義道德建設理論的偉大創新。

2006年3月4日,胡錦濤同誌在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的委員時指出,在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裏,要引導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堅持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這一概括精辟地闡述了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深刻內涵,囊括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及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範和社會風尚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是社會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生動體現。深刻領會胡錦濤同誌的談話精神,按照胡錦濤同誌的要求,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明於榮辱之分,做當榮之事,拒為辱之行,是當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