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前引《禮記·王製》關於命卿製度中次國“二卿命於天子”可知諸侯惟有“二師”,因為諸侯能組建幾個“師”的軍隊,天子才委任幾個“命卿”。

因此,我們認為何休的說法是比較符合事實的。

至於《魯語》所說“諸侯有卿無軍”,韋昭注謂“諸侯,謂次國之君。有卿,即有命卿,三卿命於天子,一卿命於其君”,這似乎與上麵所述相牴捂,我們認為韋注是有錯誤的。

因為“元侯”方能稱為次於上公之國的“次國”,而這裏的“諸侯”很明顯是指一般的諸侯,他們是不能稱為“次國”的,當是“小國”,小國隻有一卿,所以《魯語》謂其“有卿”而“無軍,”在這裏“軍”不是指軍事編製單位,而應理解為諸侯沒有獨立進行軍事征伐的權力。

因為《魯語》“諸侯有卿無軍”的下一句“帥教衛以讚元侯”則是對“無軍”的補充說明,即一般諸侯遇有戰事,隻能帥所教武衛之士輔助元侯。

周天子對諸侯軍隊組建權的控製還表現在不允許附於諸侯的伯子男擁有軍隊,這主要是為了防止諸侯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存在“二師”以外的軍事力量,以扼製其潛在軍事力量的膨脹。

所以“自伯子男有大夫無卿,帥賦以從諸侯”,“無卿”即“無命卿”,也就是“無師”。

伯子男雖然不能組建自己的軍隊,但卻有“軍賦”,遇有征伐,其必“出兵車、甲士以從大國諸侯”。他們“不達於天子”,是諸侯的附庸。

綜上所述,西周在組建軍隊上,力圖強化王室軍而控製諸侯地方軍,使伯子男以下小國成為諸侯的附庸,而一般諸侯又受製於元侯,元侯又直接由天子所控製,這樣層層箝製,形成一個本大末小、強幹弱枝的局麵,軍權完全集中於天子之手。

從中不難看出,西周軍隊組建具有明顯的等級特性,這是與分封等級製相適應的。

周天子對諸侯軍隊不僅有組建權,而且還有絕對的指揮權,這與殷商王室軍和方國軍之間的關係形成鮮明對比。

如前所述,周朝按分封製建立起來的諸侯常備軍在諸侯大國有三師或二師,小國有一師。這些依製而建立的軍隊,在具體建設和管理上是分散的,但使用軍隊從事作戰的指揮權卻是集中於天子的。

周天子作為全國軍隊的最高統帥,各諸侯國的軍隊完全聽從其統一調動指揮,即所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各元侯作為王室的藩屬擁有一定數量的軍隊,可代表天子鎮坐一方,享有征伐大權,但這種權力必須由天子賜予,隻有當天子命令授權其征戰,其軍隊方可調動投入戰爭。

如《禮記·王製》所說:“諸侯賜弓矢,然後征;賜斧鉞,然後殺”。

周代金銘文《虢季子白盤》所載周夷王親賜虢季子弓矢斧鉞,使之“用征蠻方”即是例證。

因此,諸侯軍必須服從天子的命令,如擅用軍隊,則要受到懲罰,直至用武力征服。

西周軍事指揮權的集中,保證了天子對諸侯軍隊的統一指揮和統一行動,軍事力量空前強大,這為其政治統治提供了堅強的後盾,從而奠定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局麵。

3.軍事管理最高機構的建立—司馬

◣思◣兔◣在◣線◣閱◣讀◣

西周的軍隊除王室14個師外,各大小諸侯還有三師、二師或一師,其軍隊是相當龐大的。

為了對全國的軍隊進行有效的管理,充分發揮軍隊的職能,完善一元化的軍隊領導體製,西周還設有全國最高的軍事管理機構—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