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地官·小司徒》說:“凡起徒役,毋過家一人,以其餘為羨”,賈公彥疏雲:“一家兄弟雖多,除一人為正卒,正卒之外其餘皆為羨卒”。可見“正卒”是準備服現役的“卒”,一家僅出一人。
據《孟子·滕文公》謂每家出一人稱“正夫”,其受役則稱“正徒”,受兵則稱“正卒”。
而“羨卒”則是一家之中“正卒”以外的成年男子,他們與正卒一道於農閑時接受軍事訓練,參加田獵和捕捉盜賊,但不服現役,隻是在“國有大敵”時才被調用,因此他們實際上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預備役人員。
“羨卒”又稱“餘子”,《周禮·地官·小司徒》載:“凡國之大事,致民;大故,致餘子”,關於“餘子”概念的內涵,有論者認為“餘子,卿大夫之子”(鄭玄注),又有認為“弱齡未壯為餘子”(成玄英《莊子·秋水》疏),但從《周禮》文中把“民”和“餘子”相對加以敘述以及有“大故”方“致餘子”來看,“餘子”即是“羨卒”,對此清代著名學者王引之、孫詒讓等論辯甚為詳明,見王引之《經文述聞》卷八和孫詒讓《周禮正義》卷二十中的有關論述。
另外,從“小司徒”的職掌看,“小司徒”掌萬民,不可能致卿大夫之子,因此《周禮·地官·小司徒》中所致的“餘子”肯定不是“卿大夫之子”。
綜上所述,“餘子”是“羨卒”的又一稱呼,是指民家一家之中“正卒”之外的成年子弟。
西周服兵役有年齡和身高兩個標準。
如《周禮·地官·鄉大夫》所說“國中七尺以及六十”,即身長“七尺”以上,年齡在“六十”歲以下的國人均要接受軍事訓練。
這裏未言及最低年齡,是因為周代衡量人主要依據身高。
如《秦簡·倉律》載:“隸臣,城旦高不盈六尺五寸,隸妾,舂高不盈六尺二寸,皆為小”,《論語·泰伯》載:“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又《荀子·仲尼》說:“仲尼之門,五尺之豎子,言羞於五伯”,這些材料在談論人時都隻言身長,以身長論長幼。直到秦始皇十六年才“初令男子老年”(《史記·秦始皇本紀》)。
至於《鄉大夫》中的“六十”是不難理解的,因為人的身長自成年直至老死,變化不大,而體能則不斷衰退,所以對服役人員的最高年齡作一個規定是合情合理的。
7、西周禁衛軍製度
在周代的軍隊中,除王室軍和諸侯國軍之外,還有一支專門負責王室禁衛的軍隊——“虎賁”。
據《周禮·夏官·司馬》載,“虎賁氏”之下有屬官“虎士,八百人”,鄭玄注:“不言徒,曰虎士。則虎士,徒之選,有勇力者。”
從上引可見其職責為:在王出行時,卒虎士在前後警衛;王住留某地,則率虎士護衛行宮;王在國,則領虎士守衛王宮;而當國家遇到大喪、大故等特殊情況時,則率虎士把守王門。除此之外,如有道路不通和征伐之事,還可以奉命出使四方。
關於“虎賁”、“虎士”的職掌,在《尚書》、《國語》中亦有記載,如《尚書·顧命》載:成王駕崩,“太保命仲桓、南宮毛俾受齊侯呂伋,以三千戈、虎賁百人,逆子釗於南門之外”,這裏的“虎賁百人”當是“虎賁氏”的屬官“虎士”,“逆子釗於南門之外”則是“守王門”的具體事例。
又《國語·魯語下》載:“天子有虎賁,習武訓也;諸侯有旅賁,禦災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