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知諸侯也有與“虎賁”相似的“旅賁”。“虎賁”和“旅賁”作為王和諸侯的禁衛部隊,這一製度一直延續到春秋戰國時期。
周代的禁衛軍,是由卿大夫子弟組成的。﹌本﹌作﹌品﹌由﹌思﹌兔﹌網﹌提﹌供﹌線﹌上﹌閱﹌讀﹌
卿大夫的子弟稱為“國子”。
據《周禮·地官·師氏》載:師氏“掌以微詒王,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教三行:一曰孝行,以養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賢良;三曰順行,以事師長……居虎門三左八司王朝,掌國中失之事,以教國子弟,凡國之貴遊子弟學焉。凡祭祀、賓客、會同、喪紀、軍旅,王舉則從。聽治,亦如之,使其屬帥四夷之隸,各以其兵服守王門之外,且蹕。朝在野外,則守內列。”
又《周禮·地官·保氏》載:保氏“掌諫五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乃教之六儀:一曰祭祀之容;二曰賓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喪紀之容;五曰軍旅之容;六曰車馬之容。凡祭祀、賓客、會同、喪紀、軍旅、王舉則從。聽治,亦如之,使其屬守王國。”
從這兩條材料可知,“國子”在平時由師氏和保氏管理,接受師氏“三德”、“三行”和保氏“六藝”、“六儀”的教育,從教育內容看,既有文化思想方麵的灌輸,又有軍事技能方麵的訓練,同時在師氏、保氏的統領下蹕衛王宮。但是,並非所有的“國子”都是“虎賁”、“旅賁”,“虎賁”、“旅賁”隻是卿大夫子弟中的一部分,即前麵所述的卿大夫子弟中的“有勇者”,隻有當他們被選中時才成為禁衛軍的成員。
“虎賁”是西周軍隊中一支重要且特殊的力量,它與一般的“師旅”有著很大的區別。
“師旅”的兵員來自“國人”,平日務農,農閑集訓,戰時為兵,具有“兵農合一”的特點。
“虎賁”兵則不同,其兵員主要來源於卿大夫子弟即“國子”,平日“在免農之科”,是脫離生產勞動的特殊階層,一旦被選為“虎賁”,就成了有祿位的王室職官,食田食祿,變成統治階級的一員,這也正是“國子”需接受良好係統教育的原因所在。
所以,由奴隸主貴族子弟組成的“虎賁”,是一支素質良好、頗具戰鬥力的特種部隊,也正因如此,這支貴族子弟兵雖然人數不多,卻擔負重任,平時負責王室諸侯的警衛,遇到大的征戰,則出征而成為國家軍隊的骨幹,如武王伐紂時,三千虎賁即是周軍的主力。
(三)周代軍事指揮號令係統
在人類最早的戰爭中,由於軍隊人數少,戰爭規模小,作戰方式簡單,往往是兩軍相遇時,軍事首領發令而後兵士向前衝擊搏殺,因而軍中的指揮號令極為簡單。
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奴隸製軍事製度日益完備,軍隊數量增加,戰爭頻繁,規模擴大,作戰方法日益複雜,軍隊的行止進退、陣法變換,非一揮手一呼喊所能完成。
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與軍事發展相適應,到西周時期在軍中已逐漸形成一套指揮號令係統,由於受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限製,周代軍中的指揮號令係統主要由金鼓旌旗構成,它們在行軍作戰和軍隊訓練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冷兵器時代,單個作戰人員的戰鬥力是很有限的,要發揮軍隊整體戰鬥力,就必須統一士卒的行動,而士卒作為高級動物——人,接受外界信息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