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周禮·大司馬》所載“師都載旃”,據清代王念孫辨析,此“師”為“帥”之誤,帥指三軍之帥,“都”是大小都邑主,他們的身份相當於孤卿,所以也建旃,因此“師都建旃”與“孤卿建旜”並不矛盾,其意義實際上是一致的。

“物”是大夫士的戰旗,這裏“大夫”與“士”相連,當是中大夫與下大夫。

《逸周書·克殷解》說武王伐紂時,斬紂及其妻妾懸首於太白、小白。

朱右曾《逸周書·校釋》謂:“太白即旃,小白即物。”因此“物”又稱為“小白”。

據《周禮·春官·司常》中“雜帛為物”可知,“物”的■幅由雜色帛縫連而成,而且不畫任何圖案。

“師都建旗”。據清王念孫說:“師當為帥。

《說文》引《周禮》作率都建旗。帥、率古字通”。

又《周禮·大司馬》有“軍吏載旗”,與“師都建旗”有異,清孫詒讓認為,《司常》所說的“師都建旗”,係指各級軍吏而言,被以三軍之帥代稱軍吏,而《大司馬》所說的“師都載旃。”①則專指三軍三將,不包括各級軍吏。據《逸周書·克殷解》載:“百夫荷素質之旗於王前。”“百夫”即百夫長,是一級軍吏,可證“旗”確為軍吏所建。因此,實際情況當是:軍帥建旃,軍吏建旗。“旗”為單色,畫熊虎之象,象征其猛如熊虎。

“州裏建■”。州裏指六鄉,即國中官吏。六鄉有軍隊,因此六鄉的官吏建■旗,《周禮·大司馬》即謂:“百官建■”。“■”畫鳥隼,象征迅捷。

《詩·小雅·六月》說:“織文鳥章,白旆央央”,畫鳥章的旗即是■。而由《六月》又可知“■”有“旆”,旆是旗正幅後部的附帛,可以隨時取下或佩上。

如《左傳·昭公十三年》載,晉以兵車會諸侯,“八月卒未,建而不旆,壬申複旆之”,杜預注雲:“將戰則建旆,不戰則不旆”。“白旆央央”是對集合全軍準備應戰的臨戰情景的描繪。

“縣鄙建旐”。縣鄙是國郊之外的六遂之地,周代居於六遂之地的“野人”雖然不當兵,但卻充作軍中的廝役。

如《書·費哲》載,伯禽伐淮夷、徐戎,令三遂“峙乃楨榦”,“峙乃芻茭”即派人準備築具、草料。

又《詩·小雅·出車》說:“設此旐矣,建彼旌矣”,“出車彭彭,旗旐央央”,這些都說明縣鄙之民於戰時要從事後勤工程服務,亦要從軍,其長官也要建戰旗,所以《周禮·大司馬》說“郊野載旐”。“旐”畫龜蛇,有負物蛇行,尾隨其後之意。

①  孫治讓:《周禮正義》卷五十六。

“道車載旞,斿車載旌”,道車是乘車,斿車是田獵車。

旞、旌是無旗幅而以旄牛尾或鳥羽插紮於竿首製成的戰旗。《爾雅·釋天》所說:“注旌首曰旌”,郭璞注:“載旄於竿頭”。

又《周禮·春官·司常》:“全羽為旞,析羽為旌”,全羽是指鳥的整支翅膀的羽毛,析羽是指從鳥翅膀拔下的散羽毛紮成的一束羽毛。用作旞、旌的羽毛往往染上鮮明耀眼的顏色,以使士卒視之而奮進。旞、旌是廣泛用於指揮戰鬥的戰旗,並不局限於某一等級。不僅王可用旞、旌,而且諸侯卿大夫亦可用之。

如《尚書·牧誓》說:“王左仗黃鉞,右秉白旄以麾”,“旄”即旄牛尾,白旄顯然就是用旄牛尾製成的“旞”旗;又如《公羊傳·宣公二十年》載,楚“莊王親自手旌,左右(揮)軍”;再如《左傳·成公十六年》載,晉欒鍼見楚“子重之旌,請曰:‘楚人謂夫旌,子重之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