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這些記載都說明旞、旌的使用是不受等級限製的。

除麾、旌無等級之限外,從太常到旐則分屬於不同等級。

不同等級的戰旗除顏色式樣各不相同外,還用“旒”(liú)的多寡來加以區分。

“旒”又作“斿”,是旗幟上的飄帶,如《國語·齊語》載周襄王賜命齊桓公時即有“賞服大輅,龍旗九旒”說。

一般而言,太常旗十二斿(《周禮·春官·中車》),龍旗九斿,鳥■七斿,熊旗六斿,龜旐四斿(《周禮·考工記·輈人》)。

綜上所述,周代具有一套完備的戰旗號令係統,各種戰役旗各有名號,它們以顏色式樣及旗的多寡以示區別,士卒在軍事行動,尤其是作戰過程中,一辨即明,從而決定自己的行動,達到軍隊統一指揮的目的。

⑦本⑦作⑦品⑦由⑦思⑦兔⑦網⑦提⑦供⑦線⑦上⑦閱⑦讀⑦

2、戰鼓

鼓,在人類生活中有極廣泛的作用,至今仍被使用。

其形狀多為圓桶或扁圓形,中空,外以木板、皮革等蒙閉,用手或其他物體擊打,發聲震耳。

最早的鼓有土鼓、木鼓,而據《詩·商頌·那》:“置我鞉鼓,奏鼓簡簡”,可知至遲在商代已經出現了革鼓。由於鼓具有擴聲的特性,早在遠古時代,原始人就用它來驅趕野獸,輔助狩獵活動,同時還被用作樂器,擊節以導舞。

而當人類社會發生戰爭以後,它便又被賦予了軍事職能,即演變為戰鼓,成為軍事指揮號令係統的重要構成部分。

周代的戰鼓主要是革鼓,和戰旗一樣,與等級製度相適應,戰鼓也依主人身分的貴賤等級而有多種。

《周禮·大司馬》對此有明確記載,其謂“王執路鼓,諸侯執賁鼓,軍將執晉鼓,師帥執提,■帥執鼙”。

路鼓是一種四麵大鼓;賁鼓是兩麵大鼓;晉鼓也是兩麵鼓,但較賁鼓大而扁短;提是手提戰鼓;鼙是一種小型戰鼓,又稱“應鼓”。

這五種戰鼓總是與金器配合使用,故號稱“金鼓”。

《周禮·地官·鼓人》即有“以金  和鼓,以金鐲節鼓,以金鐃止鼓,以金鐸通鼓”的記載。鄭玄注雲:“是  、鐲、鐃、鐸皆助鼓以作氣”。

又《周禮·大司馬》說:“卒長執鐃,兩司馬執鐸,公司馬執鐲”。鐃,鄭注雲:“如鈴無舌,有秉執而鳴之”;“鐲、鉦也。形如小鍾”,又稱丁寧。

《左傳·定公四年》:“伯棼射王,汰輈及鼓跗,著於丁寧”,杜注:“丁寧,鉦也”。鐃、鐲均是小型打擊樂器,而“鐸”,“大鈴也”(《說文》),是搖動樂器。

此三金均是公司馬以下的低級軍吏所使用的指揮工具。

3、金鼓旌旗的演變與實踐運用

金鼓旌旗作為軍中指揮號令係統,目的是為了在金鼓旌旗的指揮下按照指揮人員的指示統一行動,但是不同的金鼓旌旗所發出的號令各不相同,因此要想讓士卒聽令必先使其知令,即是讓士卒先掌握並練習金鼓旌旗發出的各種複雜號令,這並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辦到的,所以周代的軍事訓練“講武”活動中以操練士卒辨識金鼓旌旗發出的號令作為中心內容。

《周禮·大司馬》對此記載頗詳:“中軍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司馬振鐸,群吏作旗,車徒皆作。鼓行鳴鐸,車徒皆行,乃表乃止。三鼓摝鐸,群吏弊旗,車徒皆坐。又三鼓,振鐸作旗,車徒皆作鼓進,鳴鐲,車驟徒趨,乃表乃止,坐作如初。乃鼓,車馳徒走,乃表乃止。鼓戒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