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曆死後,其子昌立,是為西伯,即文王。

文王在位50年間,始終把滅商作為自己的戰略目標,他吸取前輩的經驗教訓,在實施內政外交上,注意在形式上臣服於商,消除商王對周的疑慮,暗地裏卻積極積蓄力量,招攬四方之士,擴大周的影響。

文王的意圖被崇侯虎察覺,並向紂王指出周對商的潛在威脅,於是商紂王囚文王於羑裏(今河南湯陰)。

文王的謀臣們積極營救,投商紂王之所好,向其進獻美女、駿馬及其他寶物,紂王大喜而赦文王,並賜以弓矢斧鉞,授以征戰之權。

文王歸國後,一方麵“陰行善”,向紂王獻洛西之地,以請除炮烙之刑,籠絡其他諸侯;另一方麵假意討好紂王,祭祀商人祖先,表示永遠臣服忠於商朝。

這樣既打消了商王的戒心,又在諸侯中提高了威望。

如商的虞、芮二屬國因慕文王之名而求其幫助調解兩國領土爭端,最後受文王治績的感化而終至背商朝周。

其他諸侯也“多叛紂而往歸西伯”(《史記·周本紀》),就連南方的楚國之君也遠道朝拜文王。所有這些都為周滅商創造了極有利的條件。

周文王在爭取各諸侯的同時,利用自己從紂王那裏取得的征伐權力,采取軍事行動,消滅敵對勢力,剪除商的屬國,先後征服北邊的犬戎、西邊的密須(在今甘肅靈台)、東邊的黎(又作耆,在今山西長治西南)、邘(今河南沁陽西北),接著又趁勢滅掉了崇國,並將都城由歧遷至豐邑(今陝西戶縣東),為滅商掃清了道路。

正當周勢力迅速發展,滅商指日可待之時,文王大業未竟而卒,其子發立,是為武王。

武王繼承父誌,進一步加緊滅商的準備工作。

而此時商紂王仍不以為然,對周人咄咄逼人之勢掉以輕心,宣稱“不有天命呼?是何能為?”(《史記·周本紀》)

對周不加防範而專意於征伐東夷。對東夷之戰不僅使商王朝實力大為消耗,而且使西線為之空虛,同時激化了國內矛盾和統治者之間的鬥爭,使周取得了滅商的有利戰機。

武王為實施最後進攻,先試探諸侯的態度,利用文王在諸侯中的威信,曾載文王的靈牌在孟津(今河南孟縣西南)聯合各諸侯東向觀兵,從者八百諸侯。這次會盟既是一次軍事演習,同時也是對武王盟主地位的大檢閱,會盟的成功無疑在政治上確立了武王的盟主地位,使武王有能力組織強大的軍事力量滅商。

武王雖得到各諸侯的擁護,但仍感時機不夠成熟,會盟後即退兵,又經兩年的準備,武王信心倍增。而此時商統治集團內部分崩離析,想挽回商王朝命運的貴族盡遭陷害:王子比幹被殺,箕子被囚,微子逃走,少師、太師奔周,商紂王完全陷於孤立。

武王抓住這一有利時機,“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史記·周本紀》)東進伐商,並遍告諸侯於盟津會師,準備對商展開決戰。

周軍從宗周出發,沿渭河和黃河南岸行抵盟津渡河,大會諸侯,組成聯軍。

當時聯軍中除國姓諸侯和歸附於周的其他諸侯外,還有西方和南方的庸、蜀、髳、微、盧、彭、濮等方國部落的軍隊。

武王向聯軍發布誓師令(《泰誓》),曆數紂王的種種罪行,宣布伐商是執行上天的旨意,激勵全軍將士同仇敵愾,勇往直前。④④

戰前動員後,聯軍以“朝食於戚,暮宿於百泉”(《荀子·懦效篇》)的急行軍迅速挺進商都朝歌西南的牧野(今河南汲縣北),並進入臨戰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