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27年周曆二月甲子日清晨,在發起總攻前武王再次舉行誓師大會,武王在誓詞(即《牧誓》)中揭露商紂王逆天叛道,拋棄祖宗,離棄兄弟,重用奸人,為非作歹,使生靈塗炭,因此必須奉行天命伐而滅之。同時宣布作戰紀律,教以戰法,勉勵士卒勇敢殺敵。
麵對聯軍的進攻,紂王毫無準備。
時商軍主力仍在東線與東夷作戰,為抵抗聯軍,不得不臨時武裝大批奴隸,倉促應戰。
《史記·周本紀》記牧野之戰戰況雲:“帝紂聞武王來,亦發兵七十萬人踐武王,武王使師尚父與百夫致師,以大卒馳帝紂師。紂師雖眾,皆無戰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紂師皆倒兵以戰,以開武王。武王馳之,紂兵皆崩畔紂。紂走,反入登於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於火死。”
文中七十萬人,其數不確,《尚書·武成》孔穎達疏雲:“紂兵雖則眾多,不得有七十萬人,是史官美其能破強敵,虛言之耳。”
又清人梁玉繩《史記誌疑》卷三雲“案:三代用兵無近百萬者,況紂正發畿內之兵,安能如此其多。”由此可知紂軍並非確有70萬人,但其數量多於聯軍則有可能,但從文中商軍“皆無戰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紛紛倒戈叛紂來看,商紂王為數眾多的軍隊當不是國家軍隊的主體,而是由奴隸臨時拚湊而成,唯充數以虛張聲勢而已。
從戰鬥經過來看,兩軍並未有激烈的交鋒,武王采用了聲東擊西的策略,派師尚父帶領少數勇猛之士向紂軍挑戰,轉移敵軍注意力並挫傷其銳氣,而後親率主力向敵軍發動猛烈攻擊,紂軍遭此突擊,不戰自潰,奴隸大軍紛紛倒戈,紂軍頃刻土崩瓦解,紂王自知大勢已去,逃回鹿台,自焚而死。周軍乘勝占領朝歌,商王朝遂告滅亡。
牧野之戰是我國古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這場戰爭從準備到進行,周王始終把政治攻勢與軍事攻勢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充分發揮政治攻勢的效力,瓦解孤立敵人,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壯大自己。這一措施在戰爭中顯示了強大的威力。
而在具體交戰中,武王采取了慎重而靈活的戰略,根據雙方兵力的實際情況,為避免與商軍進行正麵消耗戰,采用分散敵人注意力,出奇製勝的戰法,突擊商軍主力,使其防不勝防,從而以最小的代價贏得了戰爭的全麵勝利。
這場戰爭不僅反映了當時軍事家駕馭戰爭的能力達到了相當的水平,顯示了政治攻勢的巨大作用,更重要的是滅亡了腐敗的商王朝,確立了周在中原的統治。
2.周公東征之戰
牧野之戰後,武王成了天下共主,為了對原商朝畿內地區實行有效統治,他把商畿分為三部分:邶(北部)、鄘(東部)、殷(西部)、封紂王之子武庚於邶,使其奉祀祖先,不絕殷後;令管叔(名鮮)治鄘,蔡叔(名度)治殷,而以管叔、蔡叔、霍叔(武王之弟)三人同為武庚的傅相,以監視武庚,故號稱“三監”。
周滅商後兩年,武王卒,其子誦繼位,是為成王。成王年幼,周公旦攝政,代成王行事。當時周朝剛剛建立,其統治基礎遠未鞏固,原來的殷商勢力仍很強大。武庚及地處東方(今河南東部、山東西部、安徽及江蘇北部地區)的一些諸侯國:趁機叛亂。
管叔(武王次弟)因企圖繼王位,對周公旦攝政極為不滿,於是散布流言,並煽動蔡叔、霍叔等,慫恿武庚及東方諸國,以“周公將不利於孺子”為借口,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