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優勢。邊境上有邊防軍,晝夜巡邏,以加強警戒。同時還調用當地居民植樹造林,挖溝設障,這在中國古代國防建設中堪稱一個創舉。
此外,由於西周時軍隊以車兵為主,為使軍隊調動迅速,提高軍隊運動的靈活性,統治者對道路交通的修築也非常重視。
在道路修築上同樣有等級之規定,當時的道路根據寬度和質量分為五級:一曰“徑”,是小路;二曰“畛”,是田間道路;三曰“塗”,是井田“成”(方十裏為成),間寬八尺(相當於今 5 尺餘)深八尺的“洫”(水渠)堤上的道路,寬可行一軌(即一輛車);四曰“道”,即間隔更大的地域間寬平的交通幹道;五曰“路”,是比道更高級的道路,一般是從王都通向諸侯國的交通大動脈。
道路又有“國塗”、“野塗”之分,“國塗”即王都及城郊區的道路,“野塗”即王畿以外的道路。以上是就區域和質量而言的。
至於寬度也有不同規格,即所謂“國塗九軌”、“環塗七軌”、“野塗五軌”。一輛車稱“軌”,以每車寬八尺計(每車轍寬六尺六寸,而從車輪至車軸外端為七寸,兩旁相加,合計八尺),“國塗”(王都城內道路)寬七十二尺(約當今15米);“環塗”(環王城路)寬五十六尺(約當今12米);“野塗”寬四十尺(約當今8.5米)①。
至於諸侯、大夫的都邑道路規格按等級降低。
據《詩經·大東》上說:“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可見,西周對道路的修築是非常注重,也是極為講究的。
這些等級不同、質量不一、寬窄不等的道路的修成,使西周統治區內交通便利、四通八達,不僅便於地區間的往來,更重要的是在國家防禦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兵貴神速”,有了便利的交通,軍事行動的成功就有了更大的保證。
例如烽燧傳警係統能有效發揮作用的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交通的便捷,如道路不通暢,雖知警而不可速達,烽燧傳警也就失去了意義。
綜上所述,由於統治者吸取曆史經驗教訓,對國家安全保衛工作予以足夠的重視,並采取了一係列得力的措施,西周已建成了一個初具規模的國防體係。
① 見《考工記》“匠人建國”及鄭玄注。
(六)西周的軍事◎
《易經》對此有了一定的認識,《晉·六三》爻辭說:“眾允,悔亡”,意為如果能得到民眾的信任,取得戰爭的勝利就有保障,如果失信於民,則會在戰爭中遭致失敗,甚至國破人亡。又《觀·六三》爻辭謂:“觀我生,進,退。”即觀察了解本國民眾的意願,以此來決定戰爭是發動還是停止,是進攻還是撤退。可見當時人在總結長期戰爭經驗的過程中,對民眾在戰爭中的重要性已有初步認識。盡管這種認識尚屬簡單膚淺,但對後世的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曾產生過一定影響。
其四,主張保持戒備狀態,以隨時應付突發事件。《易經》認為凡事都需小心謹慎,提高警惕,不可疏於平時。對戰爭來說,更應該隨時保持戒備,否則麵對突如其來的進攻,將會茫然失措,遭致失敗。《泰·六四》爻辭:“不戒以孚”便是保持戒備思想的體現,確切的地說“不戒以孚”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有備無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