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呂尚在周滅商過程中的功勞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3)輔佐周公、成王鞏固西周統治
周軍占領商朝統治中心地區後,在如何對待處理商族的問題上,呂尚與周公發生意見分歧。
呂尚認為“鹹劉厥敵,使靡有餘”,主張全部予以消滅,周公則主張“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唯仁是親”(《說苑·貴德》),武王采納了周公的意見,封紂王之子武庚仍居商地以管理其族眾,並以管叔、蔡叔、霍叔三人監之。
分封完畢,武王還軍西歸,不久病死,其子姬誦繼位,是為成王。
成王年幼,周公攝政,管、蔡、霍三叔不滿,聯合武庚及東方親商勢力徐、奄、薄姑等方國共同叛周,遂有周公東征之戰。
周公東征,三年奏功,征服了東方各國,控製了徐、奄、薄姑等地區。
周公東征之役,呂尚未與行,當是輔佐成王留守周都,以保根本,其功亦不可沒。
東方諸國被平定後,為進一步加強周在東方的統治,成王封周公為魯侯,以周公之子伯禽率一部周軍統治原奄國地區,封呂尚為齊侯,率一部周軍統治原薄姑地區,以確保控製東部地區,防止舊商勢力的反叛。
呂尚到達薄姑後,擊退了萊(今山東黃縣東南)人的進攻,建都於營丘(山東臨淄)成立齊國,他“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采取了一係列發展社會生產的措施,使得“人民多歸齊”,齊遂逐步發展成為一個大的諸侯國(《史記·齊太公世家》),與都於曲阜的魯國,成為控馭東方局勢的兩個重要軍事基地,對鞏固西周的統治,起了重要作用。
3、呂尚與《六韜》
呂尚在周初長期擔任軍政要職,為周王出謀劃策,製定戰略方針,並親自統軍作戰,其功勳之卓著,其思想影響之廣泛,使時人莫不對其崇敬欽佩,因而對其謀略思想及作戰指導加以總結,整理而書成簡篇當屬情理所然。
如《漢書·藝文誌》即載呂尚著有《太公》、《謀》、《言》諸書,但均早已散佚。《三國誌》注引《諸葛亮集》謂劉備在遺詔中曾提到《六韜》,並說讀之“能益人意誌”。
而《隋書·經籍誌》收錄有《六韜》書目,題為周呂望著。
但自宋以來,一直將其視為偽書,《四庫全書提要》即認為《六韜》未必漢時舊本,說它“詞意淺近,不類古書”。
但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前期古墓中出土了54枚《六韜》殘簡,證明在西漢前此書已經廣泛流傳。
從現存《六韜》所記述的軍事思想、戰爭規模及騎兵戰術等內容看,其中大部分不可能產生於周初。但據專家們考證,該書至遲當完成於戰國末期,即周顯王時期。
但結合周初情況及呂尚事跡進行分析,確有部分內容與呂尚的軍事思想相一致。
因此我們認為,《六韜》一書很可能最早是記載呂尚軍事思想的語錄,隻是後人對其不斷增飾,到戰國時便形成了現在《六韜》的麵貌。
再者從該書以文王與呂尚問答對話的形式進行闡述,亦可以得到一定的說明。
《六韜》包含《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和《犬韜》六篇,涉及戰爭觀、戰爭謀略、作戰指導和軍事人才思想等多方麵的軍事理論,內容極為豐富廣泛,其中能反映呂尚軍事思想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強調爭取人心
在《文韜》中,多次強調收攬人心的重要性,並提出收攬人心的具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