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開始想造木排禦敵。他異想天開地認為,“蓋船高而排低,槍炮則利於仰攻,不利於俯放。又大船笨重不能行,小船晃動不能戰。排雖輕,免於笨,尤免於晃。”然而事實證明這不過是紙上談兵,造好木排一經試驗,發現木排順流尚可,逆水行排則極為遲笨,且“排身短小,不利江湖”。以之當敵,不啻兒戲,於是改弦更張,一心造船。
既然無人會造,曾國藩就自己設計。湖南湖北賽龍舟風氣很盛,於是他命人以龍舟為製,造了一批“曾氏戰船”。曾國藩自己說:
餘初造戰船,辦水師。楚中不知戰船為何物,工匠亦無能為役。因思兩湖舊俗,五日龍舟競渡,最為迅捷。短橈長槳,如鳥之飛。此人力可以為主者,不盡關乎風力水力也。遂決計仿競渡之舟,以為戰船。
四 在長沙“打脫牙和血吞”(6)
然而一試驗,“曾氏戰船”容易傾覆,根本打不了仗。費盡周折,曾國藩終於找到了明白人。從長沙前來的守備成名標向曾國藩介紹了廣東快蟹船和舢板船的大概樣子,又過幾天,同知褚汝航從桂林前,向曾國藩介紹了長龍船的造法。於是曾國藩大雇衡州、永州的能工巧匠,在湘潭設立兩個船廠,大量製造快蟹、長龍、舢板戰船。“兩廠之船,往來比較,互相質證。”[黎庶昌:《曾國藩年譜》,第38頁。]兩位軍官本身並非工匠,他們隻介紹了外地船艦的大體模樣,至於船的具體結構尺寸,乃至每一個部件,他都要和有經驗的工匠反複設計,不斷試驗,史載曾國藩“創建舟師,凡槍炮刀錨之模式,帆檣槳櫓之位置,無不躬自演試,殫竭思力,不憚再三更製以極其精。”[薛福成:《代李伯相擬陳督臣忠勳事實疏》,丁鳳麟、王欣之編:《薛福成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8頁。]字字不虛。經過反複試驗,終於建成十營水師。曾國藩建軍,確實篳路藍縷。
七
然而比起籌餉來,以上這些都算不上艱苦了。
關於軍餉,曾國藩想來想去,隻想出了一個辦法:勸捐。也就是說,勸那些大戶捐款,回報是由國家授予他們一些榮譽性的虛職。他在衡陽設立勸捐總局,派人四出勸捐籌餉。
然而,曾國藩本身非官非紳,權力不明,收據由曾國藩自己刊印,信用不高。從鹹豐三年八月到鹹豐四年底,總局費盡口舌,一共才弄到一萬九千多兩銀子,根本無濟於事。勸而不動,他隻好強行勒派。巨紳們如果拒不捐款,他就派兵動用拘押手段。結果得錢不多,招怨不少。曾國藩因此歎息:“勸捐之難,難於登天,費盡心力,迄無一獲。”
甚至因為勸捐,他還得罪了皇帝。原來已故湖北巡撫楊健之孫楊江,急公好義,主動捐輸軍餉兩萬兩銀子,解了曾國藩的燃眉之急。曾國藩感動之下,想把他樹為表率,帶動捐輸事業,於是上疏請旨,請朝廷批準將楊健列入祀鄉賢祠。
楊健生前為官平平,且受過處分,其官聲、治績均不足以入祀鄉賢祠。不過兵務緊急,同意他這個請求也算不上什麼大事。不想精於小事忽於大計的皇帝根本體諒不到曾國藩的難處,恪守“名位不能輕易予人”的教條,大發雷霆,將曾國藩痛罵一頓,說他“所奏荒謬之至”,並且說“(曾國藩)實屬袒護同鄉,以私廢公,顯背聖旨,可惡已極。……著交部議處”。
而京官們部議的結果竟提出給以革職的處分。好在皇帝尚未失去理智,知道曾國藩這樣的人缺不得,於是將處分改為降二級調用,使曾國藩由二品京堂降到了三品。
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