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重困難之中,曾國藩不止一次想打退堂鼓。但一想起長沙之辱,他便又鼓起了全部鬥誌。.思.兔.網.文.檔.共.享.與.在.線.閱.讀.
吃盡了千辛萬苦,曾國藩終於練成了一支一萬七千人的隊伍。鹹豐四年四月湘潭之戰中,湘軍水陸不足萬人,與三萬之眾的太平軍作殊死戰,十戰十捷,以少勝多,殲滅太平軍萬餘人。這是太平軍興以來清軍取得的唯一一次重大勝利。
接到戰報,鹹豐皇帝大喜過望。自從鎮壓太平軍以來,他所接到的都是兵敗如山倒的失敗報告,這樣重大的捷報還是頭一次。皇帝發出一係列上諭,嘉獎湘軍,還特命曾國藩單銜奏事,湖南省文武百官,除巡撫一人之外,曾國藩皆有權調遣。這道上諭從根本上轉變了曾國藩在湖南的政治地位。上諭先發至巡撫衙門,駱秉章接旨後,立即帶著藩、臬兩司等一班官員,擁著一抬綠呢空轎,親自來接一直住在城外船上的曾國藩入城。罵他最凶的布政使徐有壬當晚單獨拜會曾國藩,懇切檢討過去的態度。曾國藩的仇人鮑起豹則被皇帝下旨嚴責,革職拿辦。
曾國藩的打掉牙和血吞,終於取得了勝利。他用自己的艱苦奮鬥,成功地挽回了麵子。
可以說,沒有長沙之辱,就沒有曾國藩後半生的功名事業。這一次挫而後奮的成功,給了曾國藩一次印象極深的自我教育,更強化了他愈挫愈奮,百折不撓的性格特點。從這次經驗中,曾國藩領悟到,對於有誌者來說,挫辱是最大的動力,打擊是最好的幫助。咬緊牙關,把挫辱活生生吞下,就成了滋養自己意誌和決心的營養。這構成了曾國藩生命經驗中最核心的部分。幾十年後,他還在家書中教育兒子說:“天下事無所為而成者極少,有所為有所利而成者居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半。” “百端拂逆之時”,“隻有逆來順受之法”。“所謂好漢打脫牙和血吞,真處逆境之良法也。”
五 江西的困頓與“大悔大悟”(1)
一
湘軍的意外崛起,使昏慘慘黃泉路近的大清王朝又看到了起死回生的希望。一時間,朝廷褒獎,紳民歡呼,曾國藩成了滔滔天下的中流砥柱。
按理說,此時的曾國藩應該會呼風喚雨、八麵逢源了吧?不是。曾國藩的日子仍不好過。因為體製仍然不順,餉項仍須自籌。鹹豐四年四月十四日,湘潭大勝之後僅僅九天,他在長沙給弟弟們所寫信中沮喪地說:
餉項已空,無從設法,艱難之狀,不知所終。人心之壞,又處處使人寒心。吾惟盡一分心作一日事,至於成敗,則不能複計較矣。又說:餘近來因肝氣太燥,動與人多所不合,所以辦事多不能成。
也就是說,湘軍籌餉上的困難一如既往。曾國藩仍然經常和他人發生衝突,以致肝氣上升,時常處於焦灼憤懣之中。
問題的焦點在於曾國藩沒有實權。大清王朝各省的實權掌握在省長們也就是總督和巡撫們的手中,他們是全省官僚係統的絕對主人。下級官員的身家性命掌握在他們手中,對他們惟命是從。
曾國藩與督撫們雖然同一級別,在地方官員眼裏卻被視若無物。因為出山之後,皇帝給曾國藩的隻是虛銜,既沒有提拔下屬的權力,又很難左右地方官的命運。軍事離不開民事,招兵、選將,購置武器,“處處與地方官相交涉”,而地方官卻往往不予配合。
曾國藩需要實權,這一點皇帝心裏很明白。然而,目光短淺的鹹豐卻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他以前隻知曾國藩膽子大,敢於攖皇帝之逆麟。這次才知道此人本領大,以在籍侍郎,振臂一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