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初九日:“今早,名心大動,忽思構一巨篇以震炫舉世之耳目,盜賊心術,可醜!”↘思↘兔↘在↘線↘閱↘讀↘
二 “脫胎換骨”的操作過程(8)
二十七日:“……又說話太多,且議人短。細思日日過惡,總是多言,都從毀譽心起。欲另換一個人,怕人說我假道學,此好名之根株也。”
二十九日“予內有矜氣,而語複浮,仍爾自是器小,可鄙。”
……
經過不斷的失敗,曾國藩領悟到,這些性格深處的缺陷,並不像戒除一項單純的嗜好,或者割去一個良性腫瘤那麼簡單。吸煙有形有跡,戒煙隻需要做到一條,手不碰煙具即可。而更多的性格弱點是深植於人的本性之中的。它是多年形成的,與人的其他部分血肉交融成一個整體,遠比煙癮複雜、堅韌和隱蔽,並非可以用解剖刀單獨挑出來割掉的。
因此,自我完善不可能一帆風順,更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在自我完善的過程中,一個人肯定會經受無數次的反複、失敗、挫折甚至倒退。曾國藩體悟到,所有人都是在失敗挫折中不斷修正,不斷成長的,聖人也不例外:“從古聖賢未有不由勉強以幾自然,由閱曆悔悟以幾成熟者也。”
領悟了這些道理,曾國藩不再急於求成,也漸漸修正了自己的聖人觀。他體悟到,天下沒有毫無瑕疵、絕不犯錯的超人。孔子自己都說:“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也可”。也就是說,大節不錯就很好了,小節誰也難免會有出入的。孔子高徒顏回也被尊為聖人,因為他是孔門子弟中惟一一個做到了“三個月不違仁”的人。也就是說,連續三個月,堅持了高度自製,不犯錯誤。他說:聖人和普通人一樣,也會有缺點。“‘忿’、‘欲’二字,聖賢亦有之,特能少忍須臾,便不傷生,可謂名言至論。”
曾國藩知道了,“學做聖人”是終生的事業。許多根深葉茂的缺點毛病,通過一時半會的“猛火熬”,不會徹底改掉,隻有用一生的時間去“溫火煮”,才有可能慢慢化解。同樣,許多優點,也不是通過一句誓言,一段苦練,就能在自己身上紮根,隻有長時間的堅持,才能溶入自己的血肉之中。在修身起始階段,重要的是猛。在進行階段,更重要的是韌。
曾國藩後來曾以培養“恕”德,來說明如何通過堅韌不屈的努力,將一項外在的美德變成自己內在的品性。他說,人的本性是爭強好勝,不願意寬恕體諒別人:“凡有血氣,必有爭心,人之好勝,誰不如我。”但是隻有善於恕人,才能為自己創造一個順遂的人際環境。所以即使不願意,也要耐著性子強迫自己這樣做。“施諸己而不願,亦匆施於人,此強恕之事也。”
“一日強恕,日日強恕;一事強恕,事事強恕。久之,則漸近自然。以之修身,則順而安;以之涉世,則諸而詳。”一開始是勉強自己去做,天長日久,就變成了自己性格的一部分。
如果一個人不能勉強自己,則一事無成。“若不能勉強而聽其自至,以頑鈍之質而希生安之效,見人之氣類與已不合,則隔膜棄置,甚或加之以不能堪,不複能勉強自抑,舍已從人,傲惰彰於身,乖戾著於外,鮮不及矣。”
九
普通人自我完善過程中最容易出現的是停頓和倒退。我們往往努力一段時間,就精疲力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