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總序(2)(3 / 3)

在人類學與教育學、文學、曆史學互動的同時,人類學與哲學、政治學、經濟學、藝術學等學科的互動也都相繼蜂起。我們相信,正是由於人類學以博大的世界目光、科學的論證方法來俯仰天地,融會中西,貫通古今,任何一門哲學及人文社會科學學科隻要引入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其從研究範圍、研究內容、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上都會有突破性的創新。所以,盡管人類學的學科地位在某些行政部門製定的目錄中還處於邊緣地位,但這並不影響人們對人類學作為基礎學科的廣泛認同。從這一點上來看,人類學在這種地位下能崛起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正是基於對人類學的這種認識和青睞,我從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接觸和學習人類學以來,一直以推動人類學在中國的發展為己任。1994年8月受命任《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常務副主編及編輯部主任以來,在學報中開辟了《人類學研究》專欄,使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成為《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的主要特色,廣泛團結了中國人類學界的誌士仁人,為中國人類學界開辟了一塊園地。1999年,得到中山大學人類學係周大鳴教授的支持,由廣西民族出版社推出了“人類學文庫”,先後出版了何毛堂等的《黑衣壯的人類學考察》、吳培和等的《族群島:浪平高山漢探秘》、李遠龍的《認同與互動:防城港的族群關係》、容觀夐的《人類學方法論》、徐傑舜等的《從磨合到整合--賀州族群關係研究》、周大鳴主編的《中國的族群與族群關係》、徐傑舜主編的《本土化:人類學的大趨勢》、陳益源的《民間文化圖像--台灣民間文學論集》、徐桂蘭的《中國育俗的文化疊合》等9種,黃世傑的《蠱:財富與權力的幻覺》也即將出版,為中國人類學的發展添了磚、加了瓦。

2002年5月,乘廣西民族學院建校50周年之機,由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編輯部發起。中國社科院民族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係、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澳門大學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社會學學院、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上海大學文學院、四川大學文學與人類學研究所、中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所、東華大學(台灣花蓮)原住民民族學院、佛光大學(台灣宜蘭)人類學係、中山大學人類學係、中山大學曆史人類學研究中心、雲南大學人類學係、雲南省民族研究所、湖北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嘉應大學客家研究所、貴州民族學院學報編輯部、寧夏社科院回族伊斯蘭教研究所、廣西民族學院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所等海峽兩岸四地的23家學術單位聯合成立了“人類學高級論壇”,並於2002年5月13日至15日成功地舉辦了中國首屆“人類學高級論壇”。對此,《中國民族》雜誌記者李建輝在《中國民族》2002年第6期上發表評論說:“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人類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自1995年以來,由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牽頭,先後舉辦了6屆中國社會學人類學高級研討班。這是中國人類學從複興走向崛起的必然結果。在這個新的學術背景下。中國人類學以發展的態勢進入了21世紀,麵臨21世紀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挑戰的諸多問題,為了從更高更新更深的層次上討論和研究人類學在中國乃至世界上的應用,從更高更新更深的層次上討論和研究中國人類學乃至國際人類學的發展,人們需要一個新的學術平台,以便學者們對話、交流、溝通和理解。”“人類學高級論壇”就是“中國人類學的一個新平台”。

在這個人類學平台上,勾了給中國人類學界的誌士仁人們提供更多的對話、交流、溝通和理解的機會,在主編“人類學高級論壇”論文集的同時,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我繼“人類學文庫”之後,主編“人類學高級論壇文庫”,為中國人類學的發展繼續添磚加瓦而不遺餘力。

中國人類學已經開始崛起,中國人類學一定能走向輝煌。

徐傑舜

2003年3月16日於

廣西民族學院相思湖畔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