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田野調查、個案調查和問卷調查正是人類學、社會學的長項。
靳:書到用時方恨少。不過還是很感謝在大學和研究生期間學習到的文獻檢索、深入訪談、座談會調查、問卷調查等方法,讓我多側麵地了解到各種問題。
從調查結果看,西藏民眾對中央政府援助西藏的政策有很高的認知率和十分良好的評價,中央政府的援助政策在西藏深得人心,是受西藏民眾擁護的。援助政策和援建項目的建設對西藏保持社會穩定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說,中央政府在西藏援建經濟建設項目的初衷和目的已基本達到。
徐:中央的援藏政策是我們民族政策的一個重要內容,總體上應該是比較成功的。
靳:的確是這樣。調查中也發現了一些應該引起重視的問題,援建項目中60%左右的經濟效益較差,部分項目嚴重虧損,建成項目的經濟效益低下直接影響了社會效益的正常發揮;目前的投資結構--投資重點主要集中在拉薩等主要城市,援建項目主要是為城市服務的社會發展類項目--已明顯帶來一些負麵影響,對城鄉關係、幹群關係、漢藏民族關係的良性互動非常不利。
徐:你能不能講得具體一點。
靳:調查發現,項目援建隻是幫助建成工廠、大樓、水電站等硬件,這些項目要正常運轉還需要軟件--錢、物、人才的支撐。比如布達拉宮廣場,廣場的社會效益很好,烘托了雄偉壯麗的布達拉宮,改善了道路和交通狀況,提升了拉薩的城市形象,也為公眾提供了活動場所。但是,中央支持隻是修建廣場的經費,日常維修、維持的錢要地方財政承擔。1994年廣場建成,當年即麵臨維修經費困難的問題。由於電費的開支沒有著落,廣場的燈僅能在重大節日時打開。西藏的地方財政收入有限,90%左右的財政支出都由中央財政撥款。要勻出錢來養項目基本不可能。項目建成的其他公共設施也麵臨同樣問題。生產性項目的經濟效益普遍欠佳,由於生產能力過剩、生產成本太高、缺乏技術、管理人才等問題,很多建成項目運轉不良、虧損嚴重。照目前的情況,要讓援藏的項目正常運轉、發揮正常的經濟社會效益,中央政府不僅要出錢建項目,而且要繼續出錢、出技術人員養項目。“軟件”的嚴重缺乏,有可能使西藏目前靠投資拉動的每年兩位數的GDP增長成為災難。
另外,目前的投資重點決策有可能帶來較大的負麵影響。近幾年,西藏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日愈拉大。1985年,城鄉收入之比為3.05倍,1997年為5.39倍,1998年為6.08倍,2000年已至8.84倍。西藏目前已是中國城鄉收入差距最大的地區。項目援藏的投資重點如果仍然一直放在或主要放在城市和城鎮,城鄉生活水平的差距將更為顯著,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將愈加突出。問卷調查顯示,超過半數的被調查對象認為項目援藏現在的主要受益者是幹部,57.95%的農牧民認為援藏基層項目與自己的生活“關係不大”。調查表明,幹部、尤其是漢族幹部主要居住在城市,他們是援藏政策和項目援藏的第一受益人。西藏的農牧民占人口的80%以上,藏族居民占90%以上,目前項目援藏形成的利益格局對城鄉、幹群、民族這三對關係的良性發展有負麵影響。
曾有一個老師對我談起他的看法:現在的援藏政策有問題,有可能花錢買敵人。他的話過於尖刻,但援藏政策和援建項目中的一些具體問題的確值得反思。在經濟落後、文化有差異的少數民族地區全盤“植入”內地的經濟發展模式,文化上的衝突、經濟上的“消化不良”很可能造成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勞無功。決策的失誤不僅僅造成經濟成本過大,保持政治安定的社會成本也要增加。在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中,應該總結60多年來在少數民族地區搞建設的經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