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4章 一路行去 風景逶迤:我的人類學之路(2)(3 / 3)

徐:積極正麵的政策也會有消極負麵的影響,有時政策執行的結果與決策者的初衷相去甚遠,世界其他國家也有這方麵的例子。我們真的應該認真反思建國以來民族政策的製定、執行中的經驗教訓。你什麼時間去的新疆?

靳:1998年暑期,我從西藏昌都地區回京後即赴新疆調查。著急忙慌地趕著去也是因為工作中的壓力。在新疆班講課,難度相當大。我剛到黨校不久時,一次在講課前參加學員的小組討論,整整一個半小時,那個小組的全體少數民族學員都用維吾爾族語討論,一句漢語也不說。那時還年輕,工作經驗不足,竟不知如何處理,手足無措中一直呆坐到討論結束。新疆班的少數民族學員是地廳級(或縣處級)的領導幹部,講漢語根本不成問題,這種“故意為之”是要營造一種疏離的氛圍。在課堂上,對教員闡述的理論觀點,不同民族的學員反應差異極大,有時學員之間就在交流會上爭得麵紅耳赤,細究起來,當中情緒化的東西很多。學員民族成分的多樣化使課堂的講授難度增大。不了解新疆,不把握新疆民族關係的現狀及問題所在,真的難以在講台上自圓其說地對理論照本宣科。1998年夏季在新疆50多天的時間裏,我從烏魯木齊動身,下石油新城庫爾勒,跨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經美玉之地和田,曆南疆重鎮喀什,翻越天山冰大阪,達北疆名城伊犁,穿過新疆美麗廣袤的土地。一路上訪談學員、召開座談會、走訪農戶和牧民,對新疆的民情、區情增加了感性層麵的認識,也促進了理性層麵的思考。

徐:新疆的情況與西藏不一樣,有它自己的特點。你怎樣看新疆的民族關係問題?

靳:新疆的民族關係最重要的是維漢關係。維吾爾族、漢族是新疆居民中人口最多的兩個民族,維漢民族關係是新疆各民族相互關係中最有影響力的一對。影響維漢民族關係的主要因素集中在兩個方麵:文化和資源。

文化問題。由於曆史上政治、經濟、地理上的聯係,維、漢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曆史悠久,但建國前民間直接而有效的交流極少。50年代後漢族人口的大規模遷入,兩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得到推動和發展,交流的雙方都受到對方文化的影響。這種已經發生、正在發展的文化融合呈現出一種“多元形勢”,既有開始交融和涵化的方麵,又存在矛盾狀態和一定程度的文化對立。語言、飲食和風俗習慣上的交融在漸進平和地進行,雙方處於不對稱的互動中;宗教作為民族的文化邊界,至今仍是弱勢民族自我隔離和抵製文化涵化的重要因素。調查研究表明,在維吾爾族自身的伊斯蘭教傳統文化與中國主導文化的相遇中,由宗教因素產生的持久對立、抗拒和不接納使兩者目前仍處於對峙、衝突狀態。近年新疆宗教問題的政治化、國際化使文化融合的過程更加敏感和複雜。主導文化和當地的傳統文化要通過平和的相互滲透、影響而達成文化共享、共識並實現整合有較大難度。

徐:你的看法類似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

靳:問題沒有老亨說的那麼絕對和邪乎,但兩種文化間的衝突在宗教問題上的表現是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