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0章 漢民族研究是一座學術寶庫(3)(3 / 3)

在致力於漢族風俗文化研究的同時,我將學術研究的注意力逐漸集中到了對當代漢民族的研究課題上,利用寒暑假組織學生對樂業、桂平、蒼梧、邕寧、平果、橫縣、武宣、環江、羅城等24個縣(市)或自治縣的漢族情況作了初步的田野考察。1988年由廣西民族學院民族理論研究室編輯油印了《廣西漢族考察》。1992年《廣西漢族發展史》課題獲得廣西區教委的批準立項,1994年完成了《廣西漢族發展史》初稿(此稿已經被《廣西通誌·民族誌》收入)。經過了這樣長約8年的努力,目前基本上了解了廣西漢族從秦始皇開始入桂,直至解放前移入廣西曆史的基本情況,並對廣西漢族的主要族群--白話人、客家人、平話人、桂柳人,以及文化人類學特征奇特的“高山漢”、三江“六甲人”、富川“梧州人”、武宣“伢人”、賀縣的“本地人”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對廣西當代漢族的考察和研究中,使我體會到漢族這個人口有11億多的大民族,其內部的構成是極複雜的,其發展的曆史也是極不平衡的,但人們目前對漢民族的認識基本上停留在表象上,缺乏對當代漢民族的係統而深入的田野考察,從而觸發了我對中國當代漢族研究強烈的興趣。如果說我的《漢民族發展史》是從遠處看漢民族,那麼從1993年便開始走近漢民族。要近看漢民族,我提出了一個對當代漢族進行全麵研究的課題計劃,即對每一個省、區、市的漢族的曆史和文化進行考察。但是,無奈,由於國家社科基金指南無漢民族研究的課題意向,無法提出課題申請,而出版社又嫌這個計劃太龐大而不敢接受。直到1996年上半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胡小靜先生有膽識、有魄力,在研究了我的課題計劃後,提出是否按大區來劃分,一則縮小規模,二則避免重複。於是,我接受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建議,將按省、區、市的體例改為按東北、西北、西南、華北、華中、華東、華南7大區對當代漢族的曆史和文化進行考察,先主編一本綱要性的百萬字的《雪球--漢民族的人類學分析》。為了正式啟動這個項目,在廣西民族學院的大力支持下,1996年12月成立了廣西民族學院漢民族研究中心,掛靠在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編輯部,由我兼任中心主任,並撥了專項經費,邀請參加這個項目的全國有關專家、學者於1996年12月26日在廣西民族學院舉行了《’96當代漢族學術研討會》。1997年10月又在上海召開《’97當代漢族學術研討會》,對課題進行了熱烈而深入的討論,此書即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這樣,由我主編的135萬字的《漢族民間風俗叢書》,100餘萬字的《漢族風俗文化史》,以及100餘萬字的《雪球--漢民族的人類學分析》三本書與《漢民族發展史》組合在一起,將在本世紀末構成我漢民族研究的學術體係。

20世紀即將過去,在這世紀之交回顧我開拓漢民族研究的學術經曆,我深深體會到漢民族研究確實是一座學術寶庫,為此而獻出自己的畢生精力是十分值得的。今年我們廣西民族學院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並開始招收民族學專業中國漢民族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我作為這一個研究方向的碩士導師第一次向全國招收碩士研究生,這標誌著我國漢民族研究開始進入了培養研究生的新階段,確實令人歡欣。

在21世紀我的有生之年,對漢民族研究,目前我有兩個設想,一是從更高處審視漢民族,將在中國民族發展史乃至世界民族發展史的大背景下,研究和撰寫多卷本的《漢民族通史》,在更廣闊的範圍裏展現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漢民族波瀾壯闊的曆史;二是從更近處考察漢民族,即要在《雪球--漢民族的人類學分析》的基礎上,專就漢民族的族群作更細的田野考察,撰寫一本《漢民族族群結構分析》。

人生有限,學術無涯。在這世紀之交,能與您這位新華社有名的資深記者暢談漢民族研究的方方麵麵,對我既是鼓勵,又是鞭策。在21世紀裏我將竭盡全力繼續為漢民族研究添磚加瓦,死而後已,決不停步!

謝謝您的采訪。

原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1999年第1期

[孟凡夏,女,新華社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