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相鄒忌主張不救,段幹朋則主張救,說:“不救不義,且不利”①,可以先派兵去攻魏國襄陵(今河南睢縣),以疲憊魏國,待魏軍攻下邯鄲,再乘魏軍精疲力盡時救趙攻魏。
威王采納段幹朋主張,派兵聯合宋、衛會攻魏國襄陵②。
秦乘魏國圍攻邯鄲之機,在元裏(今陝西澄城縣南)打敗魏軍,攻占了魏的少梁(今陝西韓城縣西南),楚宣王也派景合爲將率兵救趙,攻奪了魏國睢水、■水之間的地區。
魏國圍攻邯鄲近一年,於周顯王十六年攻克邯鄲。
齊見疲魏目的已達到,遂派田忌爲主將,孫臏爲軍師,率八萬精兵救趙。
孫臏針對齊、魏兩軍的形勢,提出“批亢■虛”之計,即大軍不北上直接救趙,而直搗魏國,“據其街路,衝其方虛”,迫使侵趙魏軍“釋趙而自救”③。
這個計謀後被人稱爲“圍魏救趙”之計。
齊國進入魏國後,孫臏又建議田忌首先派齊城、高唐兩位都大夫去攻擊魏國在東陽地區的重鎮平陵(郡安陵,在今山東曹縣西北)①。
平陵南有宋、北有衛、中途有魏國的幣丘,攻城軍糧道易被切斷。而齊軍偏偏選擇這顆釘子來拔,目的是向魏軍示疑,給魏軍造成齊將“不知事”的假象,齊兩位都大夫未到平陵即在中途被魏軍打敗,起到了疑敵的作用。
田忌、孫臏爲疑誤魏軍又派輕車銳卒直攻魏都大梁,以激怒魏君,讓他逼迫龐涓回軍來救。同時又分少量步兵隨車兵而進,麻痹敵人,而主力大軍則集結待命。
龐涓果然中計,他憑借勝趙之餘威,率軍回救,見齊軍的布署大不以爲然,産生了驕傲輕敵思想,令大軍拋棄了輜重,晝夜不停地前進,並親率輕兵奔襲齊軍。
田忌、孫臏則率齊軍主力在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設伏截擊,龐涓率追兵趕到,齊軍突起一戰而克,殲滅魏軍,活捉龐涓。
桂陵之戰是魏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盡管在桂陵之戰後,魏惠王憑借文侯奠定的雄厚基業,一度在襄陵打敗了齊、宋、衛聯軍,稍稍挽回一些頹勢,但從此走上下坡路則是確定無疑了。
齊國在桂陵之戰後,聲威大振,開始取代魏國,成爲中原諸侯中最強大的國家。
桂陵之戰以後,魏雖然走上下坡路,但仍保持著強國的聲勢,衛鞅仍認爲“以一秦而敵大魏,恐不如”,對於魏國不敢掉以輕心。
周顯王十九年,魏國攻秦上郡的定陽(今陝西延安東),迫使秦孝公在彤(今陝西華縣西南)與魏王相會講和。
周顯王十八年,魏與趙成侯在漳水上結盟,同時將邯鄲歸還趙國。
周顯王二十一年,魏又與剛剛繼位的趙肅侯在陰晉(今陝西華陰縣東)相會,與趙修好。魏在采取了與秦、趙講和的同時,則開始打擊韓國,企圖對四鄰各個擊破。周顯王二十四年,魏在馬陵(今河南溫縣西北)擊敗韓國。
周顯王二十五年,魏惠王在逢澤(今河南開封市南)召集宋、魯、鄒、衛等小國諸侯相會,秦也派公子少官參加,魏惠王在會上自稱爲“王”。
魏國稱王的舉動,引起了齊、楚、韓等大國諸侯的不滿,以韓國的抵製爲最力。
所以,周顯王二十七年,魏再次任命龐涓爲將,率兵伐韓國。
韓遣使向齊求救。
齊威王大會群臣,商議對策。齊相鄒衍說:“不如勿救。”
將軍田忌主張早救,說:“弗救,則韓且折而入於魏。”
孫臏則認爲:“夫韓、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韓受魏之兵,顧反聽命於韓也。”主張待韓、魏交兵、雙方疲憊之後,再發兵救韓,是“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則可重利而得尊名”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