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河外封陵和韓國的河外武遂,三國始退兵。

後來,秦昭襄王用魏冉爲相。魏冉轉而采取爭取齊國,打擊韓、魏的戰略。主動拉攏齊國,齊國爲滅宋,也願對秦和解,任用秦的五大夫呂禮爲相,齊、秦兩國由對抗轉爲聯合。

秦見聯齊戰略奏效,即轉而向韓、魏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

周赧王二十年,秦派司馬錯率兵出武關,由穰邑(今河南鄧縣北)

攻陷魏的襄城(今河南方城縣東北)。

次年,秦又派兵進攻魏國的解邑(今山西解縣),威脅安邑。韓、魏兩國即派重兵進軍宜陽,企圖伺機奪回宜陽,鞏固西部疆界安全。

同年,秦將向壽率兵攻韓的武始(今河南洛陽市西),左更白起率兵攻韓新城(今河南洛陽市南)。

次年,韓王僖命公孫喜率韓、魏聯軍24萬人救新城。秦相魏冉向昭襄王推薦白起代向壽爲主將。

白起爲戰國名將,他采取出奇製勝的策略,率秦軍主力繞道韓、魏聯軍後方,把韓、魏聯軍壓縮到伊闕山(今河南洛陽市東南龍門)的狹隘地段,一舉殲滅,斬殺聯軍24萬人,俘虜韓將公孫喜。

並乘勢攻占韓在伊洛地區的五座城邑,又涉河攻取魏安邑以東的地區。

經此一役,韓、魏兩國精銳損失殆盡,無力再戰,從此隻有聽憑秦、齊等大國的擺布。

秦乘伊闕勝利之餘威,於周赧王二十三年攻克韓國的垣(今山西垣曲縣東南),次年又奪取了韓國的宛(今河南南陽市)、鄧(今河南孟縣西)和魏國的軹(今河南濟源東南)。

公元前290年,韓被迫將武遂(今山西垣曲縣東)200裏土地獻給秦,魏也向秦獻出河東400裏土地。

秦國侵入中原的勢力,至此一發不可收拾。

周赧王四十年,秦在破楚拔郢之後,又以魏冉爲將大規模進攻魏國,兵鋒直逼大梁。

韓王僖見魏如果滅亡,韓亦不能獨存,遂命暴鳶爲將率兵救援。魏冉又大敗韓暴鳶軍,斬首四萬。暴鳶敗走開封。魏冉連克魏國三城,魏王又命芒卯率軍迎敵,也被秦軍擊敗。

齊襄王見魏連敗,擔心魏亡齊亦不保,不得已起兵救魏。秦軍乘勢在大梁北擊敗齊、魏軍,斬首四萬。魏不得不再忍痛割溫邑向秦求和。

次年,魏、趙攻韓華陽(今河南鄭州市南),秦派白起率兵救援。白起大敗趙、魏聯軍,斬首15萬,魏將芒卯敗走。魏被迫再把南陽(今河南修武縣)獻給秦國,秦兵始退。

後來,魏在安■王時代,由於信陵君救趙成功,一度奪取秦的陶郡(即山東定陶)、滅衛和奪回河外部分土地。

但隨著信陵君被免職,河外的土地又得而複失。

周赧王四十九年,秦昭襄王改任客卿範雎爲相。

範雎曾向秦王獻計說:“秦、韓之地形,相錯如繡。秦之有韓也,譬如木之有蠹也,人之有心腹之病也。天下無變則已,天下有變,其爲秦患者孰大於韓乎?”①

於是,自周赧王五十年始,秦大舉攻韓,連續四年,先後攻占韓的少曲(今河南濟源縣東北少水灣)、高平(即向,今河南孟縣西)、陘城(今山西曲沃縣東北)、太行山以南的南陽、野王(今河南沁陽縣),並割斷了韓的上黨與本土的聯係。

韓在秦頻頻打擊之下,領土日益縮小。

至戰國末期,領土隻剩下陽翟附近十數邑,韓桓王雖有王名,實際上不過一小侯而已。

魏國的狀況與韓一樣,在戰國後期,領地隻有大梁附近數十邑,不過秦的一郡。

(四)秦、楚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