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在戰國初期,爲七強中領地最廣大的國家,它“南卷沅湘,北繞潁泗,西包巴蜀,東裹郯淮;潁泗以爲洫,江漢以爲池;垣之以鄧林,綿之以方城”①。
吞滅吳越以後,拓地東至海,掩有今湖北、湖南、安徽全部及四川、貴州、陝西、河南、山東、江蘇等省之一部,號稱富大。
但楚國除悼王時用吳起變法,稍稍振作而外,長期走下坡路,直至滅於秦。
周安王元年(公元前401年),楚悼王即位。悼王時,楚連年與三晉交兵。
公元前400年,趙、魏、韓伐楚,至乘丘。
公元前391年,趙、魏、韓伐楚,在大梁、榆關大敗楚軍。大梁從此落入魏國版圖。楚悼王爲改變楚國的不利形勢,下令求賢。
公元前390年前後,吳起由於在魏國受到排斥,轉而投奔楚國。悼王素聞吳起賢,先用爲“苑守”。
一年以後,任爲令尹,主持變法大計。
吳起針對楚國的“大臣太重,封君太重”等弊端,實行變法:
①削減貴族的爵秩等級,平抑貴族的祿食費用,用節省的錢“砥礪甲兵”。
②裁汰冗官冗員,減少百官祿秩,封君子孫傳三世者,即收其爵祿,節省的錢也用來“奉選練之士”。
③禁絕私門請托,整頓楚國風俗等等。
吳起的變法“行之期年”①,楚國開始強盛,於是南收揚越,北並陳蔡。
但是,一則由於吳起變法時間短,二則由於反對變法的貴族勢力強大。
周安王二十一年楚悼王死,吳起即被殺,新法亦夭折,所以成效並不顯著。
此後,楚國“雖有富大之名,其實空虛,其卒雖衆多,然而輕走易北,不敢堅戰。”②
因此,在秦、楚戰爭中,楚國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
秦國大規模進攻楚國,始於秦惠文王時。
周慎靚王三年(公元前318年),趙、魏、韓、燕、楚五國推楚懷王爲縱長,並由三晉出兵伐秦。
但秦在修魚(今河南原陽縣西南)大敗三晉聯軍。隨後,秦采取了先製服韓、趙、魏,然後再回頭製服楚國的戰略。秦在具體製楚時,又采取了外交欺騙與軍事進攻互相配合的方針。
周赧王二年,秦派張儀赴楚,離間楚、齊關係,說楚如能“閉關絕約於齊”,秦則獻“商淤之地六百裏”。
楚懷王貪得土地,答應了秦的要求,與齊斷了交。
待楚孤立以後,張儀竟說原答應給楚國的土地僅是商於之地六裏。楚懷王受了欺騙,憤怒地派屈匄率兵攻秦。而秦國早有軍事進攻的準備,即命庶長章率兵迎擊。
周赧王三年,秦、楚兩軍在華陽(今河南省陝縣西丹水以北地區)展開大戰,秦大敗楚軍,俘虜楚將屈匄以下列侯及執珪七十餘人,斬首八萬,並乘勝攻取了楚國的漢中。華陽之敗,使楚懷王更加憤怒,再次征發大軍反攻秦國 .秦、楚兩軍在藍田(今湖北鍾祥縣西北)③舉行大規模會戰,楚又敗於秦軍。韓、魏兩國聯軍也乘楚軍之敗南下攻楚,直攻到鄧(今湖北省襄樊市北)。秦攻占了楚國的漢中以後,造成了關中與巴蜀聯成一片的形勢,國勢更加強大。
秦昭襄王爲專力進攻楚國,轉而對韓、魏采取和平策略。周赧王十三年,秦昭襄王在臨晉(今陝西大荔縣)會見韓、魏之君,並歸還了所占魏國的蒲阪,結好韓、魏。次年,即派庶長奐會同韓、魏聯軍大舉攻楚,在重丘(今河南新野縣東)大敗楚軍,斬首二萬,殺其將唐昧。周赧王十五年(公元前300年),秦派華陽君再次攻楚,殺楚將景缺,斬首三萬。次年,秦又誘騙楚懷王入秦,並予以扣留。懷王被囚以後,客死秦國。楚國立太子橫,是頃襄王。楚在秦的一再打擊下,國力日益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