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括親率銳卒搏擊,被秦兵射殺。

趙軍大敗,40萬士卒降秦。白起僅釋放了240名年幼戰俘,把其餘40餘萬趙國降卒全部用欺詐手段活埋。

長平一戰,趙國前後損失兵力達45萬餘人,國力大大削弱。從此在東方六國中再沒有一個國家具有能夠單獨抗擊秦兵的力量,這就爲秦始皇統一中國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白起殲滅趙軍後,十月,命司馬梗北攻太原(今山西太原縣),命王齕攻武安和皮牢(今山西和順縣),親率主力略定上黨地區,準備乘勝攻擊趙都邯鄲。趙國派人向秦相範雎遊說,請求退兵。

範雎也忌妒白起的功勞,向秦王進言說:秦兵已經疲勞,請允許韓、趙割地求和,休息士兵吧。秦王遂命秦兵從太原退守上黨。白起因此未能獲得滅趙大功,所以怨恨範雎,兩人産生了隔閡。

秦國沒能乘長平之勝攻滅趙國,並造成將、相分裂,這是它軍事上和政治上的重大損失。而趙國則得到喘熄的機會,一方麵整頓戰備,一方麵建立了合縱禦秦的陣線。

周赧王五十六年九月,秦再派五大夫王陵率兵伐趙,由上黨進攻邯鄲。因趙已有準備,所以王陵屢戰失利,直至第二年正月,仍無進展。

秦派兵增援,又傷亡4000多人。

秦昭襄王想重新任用白起爲將,白起托病堅辭不出。昭襄王就命王齕代替王陵。範雎又推薦知交鄭平安爲進攻邯鄲主帥。但在趙國軍民的英勇抵抗下,秦軍進展仍不順利。

邯鄲被圍之後,趙曾派人向楚、魏求救。

公元前257年,楚、魏謀救趙國。楚王派春申君救趙,魏安■王也派將軍晉鄙率兵十萬救趙。但魏又害怕秦國勢力,所以腳踩兩隻船,命晉鄙軍駐紮在湯陰觀望。

魏相信陵君公子無忌爲救趙國,設法盜竊了魏王虎符,假傳君命,令勇士椎殺晉鄙,奪取了魏軍指揮權。他挑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

同時楚春申君也命景陽率軍趕到。

在趙、魏、楚三軍的夾擊下,秦軍王齕部大敗,引兵西退。其後軍鄭安平部二萬人被趙軍圍住,鄭安平被迫率部降趙。

趙乘勝奪回太原及上黨附近諸地。這就是著名的“竊符救趙”的故事。

秦在邯鄲之戰中的失敗,使其在中原的威望大爲下降,趙、魏、楚諸國仰賴此役挽回了一些頹勢。

中原諸侯合縱呼聲再起,遂有後來信陵君率趙、魏、韓、楚、燕五國聯軍伐秦之舉。

但因列國勾心鬥角,互不信任,而且秦統一天下的大勢已經形成,所以諸國的合縱禦秦戰略終成泡影,惟有苟且偷生,一任秦國宰割了。

(六)齊、燕之戰

齊、燕是接壤的兩個大國,齊在今山東偏北的大部和河北東南部。

燕國在今河北北部和遼寧西南部、山西東北角。

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正當秦國勢力向東發展,公孫衍在山東倡議六國合縱禦秦的時候,齊、燕兩國竟置合縱大計於不顧,在北方展開了一場爭奪和拚殺。

這就是齊宣王破燕和燕昭王破齊之戰。

1、齊宣王破燕

周顯王四十八年(公元前321年),燕易王死,子噲立。燕王噲昏庸無能,燕相子之專權。

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燕王噲在鹿毛壽和蘇代的勸告下,主動讓位於子之。子之當國三年,將軍市被和太子平發動兵變謀攻子之。燕國大亂,構難數月,死者數萬人,市被及太子平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