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主張攻伐韓國與周,司馬錯主張攻擊巴蜀。
他說:“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衆,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爲暴。利盡四海,諸侯不以爲貪。”①
如果得到巴、蜀,可以從水路通楚,是“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②。
惠文王從其計。這時正逢蜀國與巴、苴二國交戰,苴侯向秦求救。
秦惠文王遂於周慎靚王五年派張儀、司馬錯和都尉墨率兵經石牛道入蜀,蜀王率兵到葭萌(今四川劍閣東北)迎擊秦軍。
秦大敗蜀軍,殺死蜀王,滅掉蜀國。
張儀、司馬錯乘勝進兵,又攻滅巴國和苴國,俘虜巴王。
秦並巴、蜀以後,沒設郡縣,而是實行羈縻政策。“貶蜀王更號爲侯,而使陳莊相蜀。”③
周赧王元年,秦惠文王又封公子通爲蜀侯。
三年後,蜀相陳莊殺蜀侯。
次年,秦武王派甘茂入蜀,殺陳莊。
周赧王七年,秦武王又封子輝爲蜀侯。
七年後,蜀侯子輝反秦。秦昭襄王再派司馬錯入蜀,殺蜀臣郎中令嬰等27人,子輝自殺。
次年,秦昭襄王又封輝子綰爲蜀侯。
周赧王三十年,秦又殺死蜀侯綰。從此結束羈縻政策,在蜀地設蜀郡,任張若爲蜀郡守,鞏固了對蜀的統治。
秦北滅義渠,南滅巴蜀,有了一個既富庶又鞏固的後方。不但秦兵東進不再有後顧之憂,而且雄踞漢水和長江上遊,順流而東,可以威脅楚國,造成了秦統一天下的又一有利條件。
(八)秦滅六國
秦自孝公發奮圖強,用商鞅變法以後,國力日益增強。
孝公之世,商鞅即伐魏而取河西之地,又奪取楚的武關,掩有關中全域。
“孝公既歿,惠文、武、昭襄王,蒙故業,因遺
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①
已掩有大半個中國,奠定了統一中國的雄厚基礎。
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死,太子立,是爲秦王政。
秦王政初年,呂不韋執政。呂不韋繼續執行孝公以來的政策:“內立法度,務耕織,修戰守之備,外連衡而鬥諸侯。”國勢已達於極盛,時刻策劃吞並六國。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罷黜呂不韋,親自執政,信用客卿李斯。
李斯也繼續執行孝公以來的政策,向秦王政進獻滅六國的大計說:“今諸侯服秦,譬如郡縣。夫以秦之強,大王之賢,由竈上掃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爲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今怠而不急就,諸侯複強,相聚約縱,雖有黃帝之賢,不能並也。”②
秦王政做爲一代英主,接受了李斯建議,開始規劃進行削平群雄,統一中國的大業。
其總的戰略方針是由近及遠,先北取趙,中取魏,南取韓,然後再進取燕、楚、齊。
1、秦滅趙
公元前236年,正當趙、燕發生戰爭,趙將龐煖帶兵攻燕時,秦王政以救燕爲名,派王翦、桓■(yǐ,音椅)率兩路秦軍攻趙。
第一路由王翦統率,經由上黨,攻克闕與和橑陽(今山西左權縣)。
第二路由桓■統率,攻取了趙國河間六城,接著又攻取了鄴(今河北磁縣南業鎮)、安陽(今河南安陽西南)兩城。
趙軍也分兩路迎擊:西路李牧抗擊王翦,東路扈輒抗擊桓■。
兩軍形成僵持局麵,旋即罷兵休戰。
次年,趙悼襄王死,子遷立,爲幽繆王,是位昏憒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