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十三年(公元前234年),秦桓■由南路迂回到扈輒側翼,攻擊邯鄲東南的平陽(今河北磁縣東南)、武城(今河北磁縣西南),大敗趙軍,殺了趙將扈輒。
趙王乃派李牧南下,進行反攻。
李牧軍在宜安(今河北石家莊市東南)和肥(今河北晉縣西)兩地展開激戰,李牧大敗秦軍,桓■逃到燕國①。李牧因功受封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秦王翦再次領兵伐趙,由太原進攻井陘關,並攻擊番吾(今河北靈壽縣西南)。李牧率軍阻擊,秦兵無法突破山隘,雙方遂罷兵。
公元前229年,趙國發生旱災,秦乘機大舉攻趙。王翦率主力軍由井陘關直攻邯鄲北部地區,楊端和率河內軍進圍邯鄲。
趙將李牧、司馬尚率軍抵禦。秦軍受阻,無法突破趙軍防線。
於是,秦國展開外交活動,大搞離間計,派人賄賂趙國權臣郭開,誣陷李牧、司馬尚謀反。趙王昏庸,不辨是非,殺掉李牧,用趙蔥和顔聚取代李牧、司馬尚爲將。秦國取得了戰場上未能取得的勝利。‖本‖作‖品‖由‖思‖兔‖在‖線‖閱‖讀‖網‖友‖整‖理‖上‖傳‖
次年,秦將王翦大破趙軍,殺趙蔥,顔聚逃走。秦軍攻陷邯鄲,俘虜趙王遷,趙滅亡。秦在邯鄲建立邯鄲郡。
趙公子嘉率親族數百人逃亡到代郡(今山西恒山以北地區),自立爲代王。
秦王政二十五年,秦將王賁領兵伐代,虜代王嘉,滅代。
2、秦滅韓
秦王政十一年,正當秦傾全力伐趙時,僅有都城陽翟附近十數城的韓國懾於秦之聲威,於秦王政十四年派韓非爲使者納地奉金向秦請降。
公元前231年,秦王政派內史騰到韓國受降,虜韓王安歸秦,把韓地劃爲潁川郡,韓滅亡。
公元前226年,韓國舊貴族在新鄭發動叛亂。
秦平叛後,將韓王安處死。
3、秦滅燕
秦王政十九年,王翦滅趙後,準備率兵攻燕,大軍屯中山(今河北定縣)。燕國形勢危急。
燕太子丹募得壯士荊軻,委爲使者,帶上秦國追討的逃亡將軍樊於期(即桓■)的頭顱和燕國督亢(今河北涿縣、固安、新城等地)的地圖,佯裝請求“舉國爲內臣”。實則意欲劫持秦王政,逼他交還曆年所侵諸侯土地,不然就殺死他,製造混亂。
荊軻在秦廷借展開地圖之機,把持秦王衣袖以匕首劫持秦王。秦王驚起,袖斷走脫。荊軻擲匕首擊秦王不中,被捕獲肢解而死。
秦王大怒,次年派王翦、辛勝率大軍攻燕。燕、代兩國出兵抵禦,在易水西被秦兵擊潰。
是年冬,王翦大軍繼續北進,攻克燕國都城薊。燕王喜與太子丹東逃到遼東。秦將李信率兵追擊,燕王喜殺太子丹向秦軍求和。秦軍停止追擊,轉而向南擊楚。
公元前222年,秦滅楚後,又派王賁率兵攻遼東,虜燕王喜,燕國滅亡。
4、秦滅魏
秦王政二十二年,秦將王賁伐魏,包圍魏都大梁。
大梁城垣堅固,屢攻不下。王賁乃引黃河、大溝之水灌大梁。
經三個月,大梁城崩壞,魏王假出降。
王賁殺魏王,滅魏。秦在魏國東地設碭郡。
5、秦滅楚
秦破滅趙、韓、魏、燕四國以後,中原北部局勢已定,於是掉轉矛頭南下攻楚。
公元前225年,秦王政欲滅楚,問青年將領李信伐楚需要多少兵力,李信答需20萬。
秦王政又問老將王翦,王翦則說非60萬人不可。
秦王政以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