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已老,李信“果斷壯勇”,遂命李信及蒙恬爲將,率20萬大軍伐楚。

李信攻平輿(今河南平輿縣北),蒙恬攻輿(今河南沈丘縣南),大敗楚軍。

李信又破鄢郢,在城父(今安徽省亳縣東南)會合蒙恬軍。

楚將項燕乘秦軍戰勝後放鬆戒備,跟蹤反擊,“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①秦軍損失慘重,退出楚境。

次年,項燕擁立昌文君爲楚王,在淮南反秦。

本來,楚國已同秦約定,獻長沙以西土地求和,現在乘勝向秦南郡進攻。

秦王見李信大敗,親自到頻陽(今陝西富平縣)請已告老還鄉的老將王翦複出,率60萬大軍,以楚背約爲借口,大舉伐楚。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軍到達陳地以南的平輿一線,即停止前進,構築堡壘,堅壁不戰。

楚將項燕也堅守不戰,但楚王負芻數遣使令楚軍出戰,項燕被迫屢攻秦壘不破,乃引軍東去。

王翦下令追擊,大敗楚軍,在蘄(今安徽宿縣東南)南殺楚將項燕。

接著,王翦令秦將蒙武率兵略定楚淮北,而自率大軍直搗楚都壽春,俘虜楚王負芻。

公元前222年,王翦陸續平定了楚國江南地,降服了百越,在楚地設置九江、鄣、會稽三郡,楚國滅亡。

6、秦滅齊

齊作爲東方大國,其時是齊王建在位。

他是位昏庸的君主,在秦“遠交近攻”政策的影響下,坐視秦翦滅趙、韓、魏、燕、楚五國,既不救援各國,也不修戰備自強。

公元前222年,秦既滅楚,又轉向北擊滅燕代。

次年,王賁率軍由燕南下入齊,大舉進攻臨淄。

齊王建聽信齊相後勝計,不戰而降,秦虜齊王建。王賁分兵略定齊地,齊滅亡。

秦自嬴政即位後,君臣即籌劃統一天下大計。秦王政親政以後,就發動了統一中國的戰爭。

經20年的努力,終於吞並了六國,統一了天下。

秦的統一中國,標誌著中國舊的奴隸製度的解體和新的封建製度的誕生。

從此,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在東方出現了。

六、戰國時期的軍事製度

戰國是個大變革的社會,隨著列國大規模變法運動的進行,軍事製度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列國變法運動的實質是一場封建化運動,所以戰國軍事製度變化的特點,也正反映了奴隸製軍製的解體和封建製軍製的誕生。

這一變化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常備軍的出現

春秋軍製的特點,一是“兵農合一”,二是“國人當兵,野人不當兵”。

這是由古老的村社製和井田製決定的。

但戰國時由於列國普遍實行的變法運動摧毀了井田製和村社製,瓦解了“兵農合一”的社會基礎,因而導致了“兵農合一”爲基礎的兵役製度的改變。

這個變化首先是由秦國開始的。

商鞅變法“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①破壞了傳統的井田製度。

商鞅又“集小鄉、邑,聚爲大縣”②,以新的行政編製取代了舊的村莊體製。

隨著新的行政編製的出現,春秋時的國野界限完全泯滅了。

於是,一種在新的國家授田製和行政編製上的軍賦製度誕生了。

《史記·秦本紀》說孝公十四年:“初爲賦。”

《索隱》引譙周說:“初爲軍賦也。”

所謂“初爲軍賦”,與過去“因井田而製軍賦”不同,是一種按戶數按人口而征收的軍賦。亦即秦墓竹簡所說的“戶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