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爲一軍統帥。
童書業先生指出的“春秋以上,貴族文武不分職”①,是很有見地的。
由於春秋以前將相不分,文武不分,所以春秋以前的教育也文、武並重。
主要教育科目是禮、樂、射、禦、書、數,其中禮、樂、書、數是文化教育,而射、禦則是軍事教育。
到戰國時,隨著常備軍的出現,要求有一批具有軍事專長的人來擔任各級將官,並要保持軍官隊伍的相對穩定性,“寓將於卿”的製度始漸趨瓦解,文、武官職從此漸次分離,産生出職業軍官。
《尉繚子·原官》說:“官分文武,惟王之二術也。”反映了戰國時期列國官僚機構的特點。
以“將軍”爲代表職業軍官隊伍的産生,有一個曆史發展的過程。
“將軍”一名最早見於春秋晚期②,是由晉國的“將中軍、將上軍、將下軍”的三位軍將簡化來的。
後來,“將軍”一名就成了統帥軍隊者的專業名稱。
“將軍”有時單稱“將”,是一軍的將領。在春秋以前將軍皆由命卿來擔任。
在戰國初期這種將、相分離的製度還不十分明顯。
但是在戰國中期以後,確切地說,在列國變法以後,將相分離的趨勢則加強了,而且列國普遍設立了“將軍”一職。
秦國,魏冉、白起、王翦、王齕、李信、王賁曾先後爲“將軍”,白起還做過“上將軍”。
齊國,有將軍田忌、田嬰、田單。
趙國,有大將軍廉頗、李牧,將軍趙奢、樂乘、司馬尚。
魏國,有上將軍太子申、將軍龐涓、晉鄙。
韓國,有將軍韓舉、■、中差。
燕國,有上將軍樂毅、將軍市被、騎劫、栗腹、秦卿等。
楚國官製別具一格,其統兵之將稱“柱國”或“上柱國”,而不稱將軍。
柱國的地位僅次於令尹。
楊寬先生說:“戰國時代楚國柱國的職位相當於他國的將軍。”①
至於《史記·楚世家》所說楚“大將軍屈匄、裨將軍逢侯醜”等,是以他國製度比附而言的。
“將軍”一詞,實有兩種涵義:
其一指三軍統帥,位高權重,所以又稱“大將軍”或“上將軍”。
其二指一般軍事將領,如將軍市被、將軍司馬尚等。
在一國之中,大將軍的地位僅次於相,是最高武職人員,是王的左右手。
在軍中,大將軍地位最高,是三軍統帥。
在大將之下設副將,是大將的助手,亦曰“裨將”。
在長平之戰中,秦王即以“白起爲上將軍,而以王齕爲尉裨將。”
裨將以下又有“左、右將”,是左、右各軍的將。
《尉繚子·束伍令》說,“左、右將得誅萬人之將。”說明左、右將之下還有\" 萬人之將\" ,再以下是千人之將、佰長(即百夫長)、什長、伍長等。
由上至大將下至伍長所組成的一支龐大的軍官隊伍,與《周禮》所說春秋時代的“軍將、師帥、旅帥、卒長、兩司馬、伍長”等舊軍官已有明顯的不同。
前者是一批專門化的職業軍官,而後者則是臨時性的軍官,他們本爲政府和村社的各級行政長官,一身兼備文、武二職。
在戰國時,“軍中之事,不聞君命,皆由將出”。“國不可從外治,軍不可從中禦。”②
軍、政基本上分家了。
大將、裨將,由國君親自任命,直接對國君負責。
大將受命後,軍中一切號令皆由大將指揮。
新的軍官係統是新的封建官僚製度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