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級軍官多從立有軍功的行伍中選拔,它與春秋以前軍官多由鄉官或貴胄子弟擔任有了重要區別。

所以職業軍官的出現,是與新的軍事製度相聯係的,它標誌著舊的“寓將於卿”製度的瓦解。

當然,戰國時的將、相分製作爲一種新的製度,它不可能是完善的,而且也不可能是絕對的。

如秦國的庶長、大良造等爵秩,就既管理政務,也可以被任命爲統軍將領,率軍作戰。

商鞅在任大良造時,就既主持變法大時,又統兵攻打過魏國。

至於列國的地方長官,則大多數仍文、武不分。

如魏吳起任西河守,就兼管軍政、民事,使“秦兵不敢東鄉”。

餘如齊國的檀子、盼子、黔夫等地方官,也都兼管文、武二事。

(三)春秋戰國間軍事訓練製度的變化

春秋時代軍事訓練製度的特點是在農閑時進行,名爲“春蒐、夏苗、秋獮、冬狩”。

這種與田獵結合在一起的訓練形式,又稱爲“教於田獵以習五戎”,是殷周時代傳統的軍事訓練方式。

在舊時的軍事訓練中,以“冬狩”最爲隆重,時間也最長,因而這種製度又被稱爲是“三時務農而一時講武”。

每隔三年,必有一次大的軍事演習,叫做“三年而治兵”。

這種訓練方式是由軍事製度所具有的“兵農合一”性質決定的,也是與當時社會生産力發展的水平相適應的。

戰國時期,由於常備軍的出現,經常化的軍事訓練已被列入軍隊建設中的首要問題,所以“三時務農而一時講武”的古老訓練方式宣告中止。

舊的軍事訓練由司馬和各級村社組織實施,通過“蒐狩”活動,采用集團方式訓練。

而新的軍事訓練則是在各級軍官的指揮下進行,拋棄了“蒐狩”活動的形式,直接按軍事編製係統進行:“伍長教成,合之什長。什長教成,合之卒長。卒長教成,合之佰長。佰長教成,合之兵尉 .兵尉教成,合之裨將 .裨將教成,合之大將。”①

這是一種分級訓練方式,即先由“什、伍”等基層單位開始,然後逐次提高,直到全軍。

分級訓練在軍營中進行,最後才“合之大將”,進行全軍訓練,陳三軍於“中野”,從事實戰演習,稱爲“教成試之以閱”②。

經常性的專門訓練,使列國培養出的士兵各具特色,戰鬥力很強。

荀子說:“齊人隆技擊。其技也,得一首者,則賜錙金。”

“技擊”即武藝,齊國的士卒個人技藝很高。

但齊國的技擊之士,不如魏的“武卒”。魏國的武卒,能“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軸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裏”。

而魏國的武卒還抵不住秦國的“銳士”。“夫秦卒之與山東之卒也,猶孟賁之與怯夫也。以重力相壓,猶烏獲之與嬰兒也。”③

秦國勇猛頑強、天下無雙的銳士,是經過更加“酷烈”的方式訓練出來的。

軍事訓練的經常化爲選拔勇士作突擊部隊的作戰方法,提供了有利條件。

戰國時列國在軍中都要建立突擊部隊。

《吳子兵法·料敵》稱他們爲軍中的“虎賁之士”。

《孫臏兵法·威王問》把他們稱爲“選卒之士”。

《呂氏春秋·簡選》稱他們爲“選練角材”。▽思▽兔▽網▽

列國的突擊部隊無不是衝鋒陷陣、赴湯蹈火的主力軍,身係戰爭勝負之任,所以被稱作“軍命”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