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自然都是由經常化的軍事訓練培養出來的。
戰國軍陣的複雜化也要求軍事訓練的經常化。
戰國時的軍陣已相當複雜,有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形之陣、雁行之陣、鈎行之陣、玄襄之陣、火陣、水陣等各種形式。並且每一處軍陣又有“圓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後之,分而合之,結而解之”①等多種變化。
士卒隻有熟練掌握軍陣陣法,才能執戈上陣,從事戰鬥。如果士卒缺乏訓練,不掌握軍陣作戰的技能,是注定會吃敗仗的。
戰國的軍陣訓練是相當嚴格的。
首先,它要求士卒能夠適應各種陣法的變化和高山、大川等各種複雜的地形條件。不論敵人布下方陣、圓陣、斜陣,都要勇於去爭取勝利。不論敵人在山、在淵,都能敢上敢下去攻擊,“求敵,若求亡子”②。
其次,它要求戰士熟悉軍中的各種號令,掌握各種戰鬥動作。作到“出卒陳兵有常令,行伍疏數有常法,先後之次有適宜”③。在戰鬥時“位欲嚴,政欲栗,力欲窕,氣欲閑,心欲一”,全力以赴去爭取勝利。
戰國時期軍事訓練的經常化,還促進了一些軍事體育活動的發展,如“技擊”、“角力”、“蹴鞠”、“扛鼎”等,培養出了像烏獲、孟賁、任鄙這樣一批勇士,也訓練出了新的騎兵、弩兵等技術兵種。
而這一切,都是舊的、“農隙講事”的訓練方式所辦不到的。
(四)城邑和關塞要津的設防
春秋以前,列國除國都以外,一般城邑和關隘要津多不設防。
這從軍事上說,主要是由當時的民兵性質決定的。
如秦穆公襲鄭,從華陽(今陝西華陽縣東南)出兵,一路經過函穀關(今河南寶靈縣東北),二崤山(今河南濟甯縣西北。崤山有二:曰東崤、西崤)、環轅、伊闕,而後到河南偃師,行程二千餘裏,途中遇到鄭商人弦高始被發覺,所有周、晉的關隘要道均無兵防守,就是很好的一例。
但是,戰國時代由於戰爭頻繁和常備軍的出現,過去那種“津梁未發,城險未修,渠答未張”①的情況已成爲曆史了。
戰國時的城邑一般都駐有重兵。據《商君書》、《戰國縱橫家書》、《尉繚子》等,一個萬家之邑或百丈、千丈之城,即有一萬戰士防守。
如遇敵人來攻,還要動員全城男女老弱上城助守。
設防的城市,城牆要修得“厚以高,壕池深以廣”。
城上每隔一定距離設有一個候樓,既是守城的屏障,又便於監視敵人。各設防的城市應能獨立作戰,又應互相支援,做到內有堅守之兵,外有救援之軍。
“關梁”,在春秋以前本是阻絕交通、雍塞道路的障礙,而戰國時卻忽然發現是“邦國之固,而山川社稷之寶也。”
《鹽鐵論·險固篇》說:“諸侯之有關梁……蓋自戰國始也。”
明代董說所著《七國考》統計,七強的主要關梁達四十餘處。
如秦的商、洛、殽、函,楚的巫山、方城,齊、趙的常山、河、漳,韓的鞏、洛、成臯、商阪之塞等。
魏在七強中無“名山大川之限”,地勢平坦,無險可守,被人看作是“四分五裂之道”。
總之,戰國時“備邊境,充要塞,謹關梁,塞蹊徑”已經成了當務之急。
同時,列國還紛紛在邊境修築長城,駐兵禦敵。
楚國的長城號曰方城,以魯關(今河南魯山縣魯陽關)爲中心向東經犨縣(今魯山縣東南),到達瀙水,折向東南,到達沘陽(今河南泌陽縣),由魯關向西,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