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連翼望山(今河南欒川縣南),南向達穰縣(今河南鄧縣)①。
特點是東西兩麵有城,南北與山連接,故號曰“方城”。
齊國的長城規模也很大。
《齊記》說:“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裏,以備楚。”②
據楊寬先生考證,它起於平陰縣的防門,東向經五道嶺,繞泰山西北麓的長城嶺,經曆泰沂山區,一直到膠南縣小朱山入海。
魏國的長城有二條。
一條在西北,南起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經渭水、洛水,北到上郡(今陝西北)與秦接壤之地。
另一條在魏國西南部,起於卷(今河南原陽縣西),經陽武(今原陽縣東南),折向西南,到達密(今河南密縣西北),全長六百餘裏。③
燕的長城有南北兩條。
南長城稱易水長城,按易水走向,西起河北易縣,東到文安,長達五百餘裏。
北長城西起造陽(在上穀,今屬內蒙赤峰市),東至遼甯襄平(今遼甯遼陽),蜿蜒2000餘裏。
趙國也有南北兩條長城。
南長城在漳水以北,趙南界,大體在今河北武安縣西南,經今磁縣,到今肥鄉縣南。主要用於防禦魏、秦。
北長城東起於代(今河北宣化)經雲中、雁門,西北折入陰,至高闕(今內蒙烏拉與狼山之間的缺口),全長1300裏,主要防禦燕和三胡。
秦的長城在西北境,主要防禦胡人。據楊寬先生說它“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到今渭源縣北,又西北到古狄道(今甘肅臨洮),又北到今臯蘭,經蘭州市東北行,入於今寧夏。”①
除七強而外,位於今河北中部的中山國也築有長城。
羅哲文先生說:“中山長城的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區,縱貫恒山,從太行山南下,經尤泉、倒馬、井陘、娘子關、固關以至於邢台黃澤關以南的明水嶺大嶺口,全長五百餘裏。”②
主要防禦趙、齊。
與關塞要津設防相適應,戰國時出現了“符節”製度。
符,一般用於軍事行動,稱“甲兵之符”,是金屬所製,上有銘文,分爲兩半,右半在君,左半在將,是調動軍隊的信物。如信陵君救趙,奪晉鄙軍權,就是先盜得存在魏王處的半個虎符。
又據秦新郪虎符銘文,在邊境有突發事件時,雖無兵符,也可以便宜從事。
“節”用金屬或竹節製成,上有銘文,是往來使者和行旅通過關塞要津及城邑的通行證件,現存的鄂君啓節是最好的實物證明。
據桓譚《新論·離事》說,公孫龍“乘白馬,無符傳,欲出關,關吏不聽”。
戰國時,不但城邑的四門設有專門檢查行旅符節的官吏,而且在遇有戰事時,在設防的城邑中“巷術周道、必爲之門. 門二人守之,非有信符,勿行。不從令者斬之。”③
(五)軍功爵製的確立
軍功爵製的出現和確立,在先秦軍事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在春秋以前列國普遍存在“世卿世祿”製度。國家在選拔人才,包括軍事將領時,實行一條“親親尊尊”的路線,主要在奴隸主貴族中選取。
平日村社的各級首領,戰時也就是各級軍官。戰場上的軍功一錄於村社首領名下,普通士兵無論在戰爭中立下多大功勞都被看作是因村社土地關係而産生的義務,軍功不會改變他們的社會地位。
戰國時列國推行的變法運動,有力地打擊了舊貴族的特權。而廢除\" 世卿世祿\" 製度,就爲新的軍功爵製的出台準備了社會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