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術雖然在殷代已經出現,並經曆宗周、春秋數百年,但卻沒有發展成爲騎兵部隊,這是有深刻社會根源的。

首先,古代中國是一個農耕民族,殷周社會的組織形式是個集政治、經濟和軍事爲一體的農村公社製度。農耕民族的保守性,農村公社的封閉性都沒有爲大規模的騎兵的出現提供必要的社會物質條件。

其次,中國古代的戰爭還保存著“結日定地”的原始形式,在大平原上排好方陣進行決戰,戰爭的勝負往往取決於一次性的衝擊。

在這種特定曆史條件下的戰爭,騎兵的威力還不如車兵,“一車當十騎,十騎當一車”①。

所以在車兵盛行的時代,騎兵派不上用場。

其三,騎兵是一支靈活機動的力量,擅長散兵作戰,可以“踵敗軍,絕糧道,擊便寇”。

而春秋時的戰爭規模小,時間短,機動性差等特點處處限製著騎兵的發展。

其四,騎兵要求將士有高超的騎術和良好的個人技藝。

這對於非遊牧民族來說,是需要長期訓練和培養的。

春秋時那種“三時務農而一時講武”的民兵製,也培養不出具有專門技藝的騎兵。

所以盡管殷、周時代中國已有單騎出現,但它始終未能轉化爲大規模的騎兵。

戰國時,由於農村公社瓦解,民兵製爲常備軍製所取代,由於戰爭規模和戰爭方式的轉化,大規模野戰和圍城戰的頻繁發生,要求部隊具有快速、靈活和突擊性,這就促進單騎迅速發展成爲騎兵。

最早建立騎兵部隊的國家是趙國。

史稱趙爲“四戰之國”,周邊強國林立:東南爲齊、中山;南爲韓、魏。西爲秦、林胡,北爲樓煩、東胡,東北爲燕。林胡、樓煩、東胡號稱三胡,是崛起於大漠南北的遊牧民族,勇猛驃悍,擅長騎射,對秦、趙、燕構成很大威脅,趙國受害尤烈。

由於中國北部多山地,特別利於三胡的輕騎,而不利於中原的車戰。

趙武靈王爲對付三胡的侵擾,毅然“變服騎射”,在總結曆史經驗和吸取胡人長處的基礎上,首先建立了強大的騎兵部隊。

趙自建立騎兵以後,“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至高闕爲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①

又“滅中山,遷其王於膚施,起靈壽,北地方從,代道大通”②。

趙國的騎兵部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列國望風景從,也紛紛建立大規模的騎兵部隊。

騎兵作爲新興的技術兵種,對騎士的選拔十分嚴格。

《六韜·犬韜·武騎士》的標準是:年紀在四十以下,身長在七尺五寸以上,體魄健壯,超過常人,善長騎射,矯捷靈便,進退周旋,敢於“登丘陵、冒險阻、絕大澤、馳強敵、亂大衆”。

凡被選中爲騎士的,都享有很高的待遇。

《六韜·犬韜·均兵》說,戰國騎兵的編製是五騎一長,十騎一吏,百騎一率,二百騎一將。但在山地作戰時,也有編爲三十騎一屯,六十騎一輩的。這也與步兵的編製大體相同。

戰國時步兵編製基本上采取十進製,是:“五人而伍,十人而什,百人而卒,千人而率,萬人而將。”

在什、卒之間,經常還有“屬”,爲五十人。“卒”也稱爲“閭”③。

據秦始皇兵馬俑的騎兵方陣,則四騎一組,三組一列,九列一百八騎爲一陣。可見騎兵的編製因地形或國別不同,也有差異。

戰國時列國的騎兵兵種作爲步兵的輔翼力量,配合車、步兵深入長驅,絕敵糧道,追敵敗兵,或襲擊敵人之兩翼,或掩襲敵之前後,成爲了當時一支最活躍的軍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