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是尖形的刺殺兵器。矛頭分爲身、骹兩部分。身一鋒兩刃,鋒、刃下端用來安柄的空筒叫“骹”。
矛也是西周、春秋戰車上最常見的兵器。
從殷周到春秋戰國,矛的進步主要在於矛身逐漸加長,兩翼逐漸縮小,以利於深中要害,加強殺傷力。
《詩·魯頌·閟宮》講春秋魯車兵兵器即有“二矛重弓”。
二矛,就是酋矛和夷矛。
酋矛長二丈(約爲今4米),矛頭帶有脊角。
夷矛長二丈四尺(約爲今4.8米),矛頭扁平無脊角。
矛柄的長短,可任人調整,以適應長距離刺殺。_思_兔_在_線_閱_讀_
戰國後期出現了鐵矛,《荀子·議兵篇》說楚國的“鐵釶(矛)慘如蜂蠆”,是很厲害的武器。
戟是由戈、矛聯體發展來的複合兵器,兼有戈、矛二者的殺傷能力。
河北槁城台西村商代墓出土的戈矛聯體青銅兵器,就是“戟”的前身。
西周的戟,是戈、矛合鑄在一起的,兼有啄、刺、勾三種功能。
春秋中期以後,出現了一種聯裝二至三個戈頭的戟①。戈和柄的夾角加大,內和胡上加刃,以增加殺傷力。
戰國時,戟除了在上述方麵有所改進以外,還出現了鋼鐵製造的戟。鋒刺與援變得更爲窄長尖銳,殺傷力也更大了。戟不僅適用於車戰,也適用於步兵和騎兵作戰,是軍隊最主要的攻擊武器。
殳,是打擊武器。由棱形的金屬頭和竹、木竿裝配而成。
湖南長沙瀏陽橋楚墓出土的春秋時的殳,長3.1米,有棱無刃。
戰國時,殳的金屬頭往往帶刺或帶棱,以加強打砸殺傷力。
除戰車五兵以外,車上的甲士還配有弓矢、刀或短劍。
弓矢是遠距離殺傷兵器。
一般來說,一輛戰車甲士三人,中間是馭手,左邊的主射,右邊的執戈、矛。甲士佩帶刀或劍,以便在近距離時肉搏。
劍在商代已經出現,但無格、無首。
西周後期,劍出現了圓柱形的莖和圓形的劍首。
春秋以後,劍形日漸完備。戰國時出現鐵劍,殺傷力很大。
《史記·範雎列傳》說“楚之鐵劍利”,韓的鐵劍、戟能“陸斷馬牛,水擊鵠雁,當敵即斬”(《戰國策·韓策·一》)。
劍也就成了各級軍吏隨身佩帶的短兵和士兵的護身武器。
步兵使用的攻擊型武器與車兵一樣,也是弓矢、戈、矛、戟、刀、劍之類。
隻不過戈、矛、戟等長兵的柄比車兵的短而已。
在遠射武器方麵,弓箭是殷周以來使用的傳統的武器。
據《周禮·司弓矢》,弓有強弓二種:王弓、弧弓。中弓二種:唐弓、大弓。弱弓二種:夾弓、庾弓。共六類。
戰車配備的一般是王弓和弧弓,射程遠,殺傷力大。所以,選拔武士任車左,主射。
戰國時期在遠射武器方麵的最大進步是列國普遍采用了弩。
弩由弓與柄兩部分構成。柄又稱爲臂,有“矢道”,尾部裝弩機。弩機由郭、牙、懸刀和望山組成。弩射程遠,殺傷力大,是當時的重武器。
弩出現在春秋末期的楚國,世有楚琴氏造弩之說。
《孫子兵法·作戰篇》、《勢篇》等多次提到“弩”。
《周禮·司弓矢》將弩分爲唐弩、庾弩、夾弩、大弩四種。
戰國時又發明了“連弩”和“超足而發”的“蹶張弩”。
魏國武卒攜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