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弩有十二石的拉力。而韓國的“強弓勁弩”,竟可以射六百步之外。
戰國末年還出現了“連弩之車”,如《六韜·虎韜·軍用》載有“大黃參連弩大扶胥”,就是這種戰車。車上的連弩,可發十尺長的箭,單是銅製機郭就有一石三十鈞(合現在34公斤)重。
箭,又稱矢,是古老的武器。
殷周時的矢,主要由青銅製作。
據《周禮·司弓矢》載,矢有八種之多。最常用的是“兵矢”。
春秋戰國時代,矢的樣式很多,有雙翼、三棱、四棱、鏤空翼等形。它的進步主要是兩翼逐漸狹窄,以便能深入命中,增加殺傷力。
戰國時,在過去的攻城工具如轒轀、臨衝等器械之外,發展起了一批新式的攻城器械。
據《墨子·備城門》講,是臨(新式臨衝)、鈎(飛構梯)、衝(新式衝車)、梯(雲梯)、軒車等。
據《六韜·虎韜·軍用》則有“震駭”、“武翼大櫓”、“大扶胥衝車”等各種重型戰車。
使攻城的威力大大提高了。
防衛武器有盾、甲和胄。
據《周禮·司兵》,春秋時戰車有盾。重型戰車上的大盾叫“櫓”,安裝在戰車兩旁。
戰國時出現的能“陷堅陣,敗強敵”的“武翼大櫓”,就是由春秋時的架櫓戰車發展來的。一般的戰車裝備兩張盾,作戰時,車左、車右各持一盾。
甲、胄是車兵或步兵常用的防衛裝備。甲披在身上,形如衣服。胄戴在頭上,形如帽子。
最早的甲胄是皮製的,用一片片長方形甲片編綴而成。
《周禮·考工記》說有“犀甲七屬、兕甲六屬、合甲五屬”。
屬即排,五、六、七屬即甲由五、六、七排甲片組成。周代還出現了銅甲,如山東膠縣西庵西周車馬坑即出土過一件銅胸甲。
戰國時,隨著冶鐵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鐵胄和鐵甲。
《戰國策·韓策》載有“堅甲鐵幕”,《史記·蘇秦傳》索隱即說是“以鐵爲臂脛之衣”。
河北燕下都出土的燕國鐵胄,共用八十九片鐵甲編綴而成①。
《呂氏春秋·貴卒篇》說:“趙氏攻中山,中山之人多力者曰‘吾丘鳩’,衣鐵甲操杖以戰”,也說明戰國時出現了鐵甲。
金屬甲胄的出現,加強了防衛功能,當是軍事裝備的一大進步。
七、戰國時期的軍事思想的軍事著作
戰國時期,戰爭頻仍。爭城爭地之戰,往往曆時久,用兵多,又有步、車、騎兵協同作戰,采取奇襲、包圍、伏擊、強攻等各種靈活的戰略戰術。
因此,在豐富的戰爭實踐中,産生出了一批優秀的軍事思想家和軍事將領,如魏國的吳起、龐涓、尉繚,趙國的廉頗、趙奢、李牧,秦國的商鞅、白起、王翦、王賁,燕國的樂毅,齊國的孫臏、田忌、田單,楚國的莊蹻等。
而在這些優秀的軍事人才中,吳起、孫臏、尉繚等,則發出耀眼的光芒。
因爲他們善於總結戰爭經驗,並把這些經驗升華爲理論。
他們傳世的軍事著作,如《吳起兵法》、《孫臏兵法》、《尉繚子》和不知作者的《六韜》等,則是戰國時期軍事理論和軍事思想的代表。在我國古代軍事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
(一)吳起和《吳子兵法》
吳起是戰國著名軍事家,原爲衛國左氏人,是孔子弟子曾參的學生。
後來棄儒學軍事,在魯國做過將軍,並統兵大破齊軍。
魏文侯時,吳起入魏,文侯委任爲將,率軍擊秦,奪得五座城邑。吳起做將軍,與士卒同甘共苦,清廉公平,深得軍心,又善用兵,文侯遂任命他爲西河守,抗拒秦、韓。吳起治軍任事很有名聲,秦兵畏懼,不敢東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