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侯時,吳起與魏相公叔痤發生矛盾,公叔痤用計逼走吳起。
公元前390年前後,吳起由魏入楚,受到楚悼王賞識,一年以後,被任爲令尹。他實行改革,打擊舊貴族,培養戰鬥之士,使楚國國勢振作,“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攻殺吳起。
《吳子兵法》是吳起留給後人的一部重要軍事著作。
在戰國末期,《吳起兵法》已經流行。
《韓非子·五蠹》說:“境內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說:“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吳起兵法,世多有。”
說明在漢代《吳起兵法》與《孫子兵法》一樣,流傳也很普遍。
《漢書·藝文誌》說:“《吳起》四十八篇”,可見它的內容很豐富。
但在《隋書·經籍誌》和《新唐書·藝文誌》中,《吳起兵法》僅剩一卷,證明它在流傳過程中,內容多有亡佚。
在《宋史·藝文誌》中,有《吳子》三卷,即今本《吳子兵法》三卷六篇。
至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以《吳子兵法》中有“笳笛”二字,認爲這是魏晉以後才有的,從而斷定《吳子兵法》爲僞作。
其後,章炳麟、梁啓超等學者從之。
郭老在《青銅時代·述吳起》一文中說:《吳子兵法》“辭義淺屑”,有多處襲用《孫子兵法》,還有的襲用《曲禮》和《淮南子·兵略訓》。並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四獸爲例,說四獸出現在戰國末年,非吳起所宜用,“故今存《吳子》實可斷言爲僞”。
但是,這些懷疑的說法,像當年有人判斷《司馬法》、《六韜》、《尉繚子》爲僞書一樣,都沒有確實的根據。
近年,王式金、李碩之兩同誌著《吳子淺說》。在“吳子的作者和成書”一節中,分別從:史料著錄《吳子》的沿革考察;考證《吳子》一書中所提到的器物;今本《吳子》中有些內容與吳起有關的史料記載相吻合;今本《吳子》中的有些內容,在漢以前的其它兵書中又有反映;今本《吳子》的內容基本上反映了戰國時期的戰爭特點與吳起的軍事思想等五個方麵論說今本《吳子兵法》不僞,是戰國前期吳起所著,隻不過在流傳過程中有後人的潤色加工而已。其說很公允,符合曆史實際①。
《吳子兵法》雖然保存六篇,但也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軍事思想。
首先,它提出了一套政治、軍事並重,而以政治爲先的戰爭觀念。
《吳子兵法·圖國》說,要富國強兵,必須“內修文德,外治武備”。
文德,指政治教化而言。武備,指軍事戰爭而言。
它強調兩者必須並重,不可偏廢。並說曆史的經驗證明,承桑氏(古代部落)隻修文德,不重武備,結果滅亡了。相反,有扈氏(夏代部落)恃衆好戰,不修文德,也滅亡了。這種戰爭觀是正確的。←思←兔←網←
在政治、軍事並重的前提下,《吳子》更重視政治教化。
它說:“昔之圖國家者,必先教百姓而親萬民。”
教化的結果要做到四和:國家和睦,軍隊團結,上陣統一,戰鬥協調,這樣君才算有道之主,民才“以進死爲榮,退生爲辱”,國家才能夠出兵出戰。
教化百姓的內容,主要是“道、義、禮、仁”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