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德關係國家興衰,“修之則興,廢之則衰”。
《吳子》還試圖通過對戰爭起因的分析,來探索戰爭的實質。它說:“凡兵之所起者有五:一曰爭名,二曰爭利,三曰積惡,四曰內亂,五曰因饑。”
以今日的觀點來看,這種對於戰爭起因的認識是膚淺的。
但在戰國初期,《吳子》能注意到戰爭因“爭利”等經濟原因而引起,也是難能可貴的。
由戰爭的五種起因出發,《吳子》又探索了戰爭的性質,把它區分爲“義兵”、“強兵”、“剛兵”、“暴兵”、“逆兵”五類,並指出“義兵”是“禁暴救亂”的,“暴兵”是“棄禮貪利”的。
這表明《吳子》試圖對戰爭的性質進行分類,以探求正義性的戰爭。
雖然它的認識還比較模糊,但這無疑較《孫子》的認識前進了一步。
《吳子》在戰爭觀上的另一貢獻是它提出了“戰勝易,守勝難”的問題。
因爲戰爭是用軍事手段解決問題,所以要取得勝利相對來說是容易的。而保守勝利成果,則不僅需要軍事手段,還需要政治、經濟、思想等各種手段,相對來說是困難的。
何況勝利以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爲代價,所以他認爲:戰爭勝利的次數越多,消耗人力、物力越大,而保守勝利的希望也就越小。
由此出發,提出國家應該慎戰。這種觀點無疑也是進步的。
其次,吳起提出了一套首先加強戰備,然後依據敵情,“見可而進,知難而退”,施行“審敵虛實而趨其危”的戰略戰術原則。
他在《料敵》篇對魏武侯說:“安國家之道,先戒爲寶”,讓武侯把加強戰備放在第一位。
他簡要地分析了齊、秦、楚、燕、韓、趙、魏七國的地理條件、政治狀況、人民習俗、經濟實力、軍隊素質和軍陣陣法等特點,要武侯依據這些特點,製定對付列國的不同軍事策略。
《吳子》主張戰前一定要察明敵情。依調查,如遇到以下情況,即:敵人不顧嚴寒酷暑,晝夜長途行軍,不管士卒勞苦;或長期滯留在外,糧食、物資耗盡,薪草、飼料缺乏,氣候不利,將士怨怒;或人數不多,水土不服,人馬患疫病,救兵不到;或長途跋涉,疲勞饑困,解甲休息;或敵將吏德薄望輕,軍心不穩,缺乏援助;或陣勢沒擺好,紮營沒完畢等,都應立刻“擊之勿疑”。
相反,在察明敵情後,遇到以下幾種情況,即:敵地廣人富;將領愛護士卒,施恩普遍;賞罰嚴明,處置適當,以戰功論爵秩等列,任用賢才;兵力衆多,武器裝備精良;有四鄰的幫助,大國的支援等,就應該避開敵人,不與接戰。這就是著名的“見可而進,知難而退”的戰術原則。
觀察敵人還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觀敵之外,以知其內,察其進以知其止”,然後確定我方的作戰方略。
《吳子》強調用兵之道在於“審敵虛實而趨其危”,也就是乘敵人的間隙,突然攻擊它的薄弱之點。如敵人遠來新到,戰鬥隊形未排定;正在吃飯而不防備;正在奔走;疲勞困苦;沒得地形之利;失掉天時;旌旗紊亂;長途跋涉,未得休息;涉水過河,剛渡過一半;道路險峻狹長;陣勢頻繁移動;將領脫離了士卒;軍心恐懼動搖。就應選派精銳作先鋒,勇敢攻擊,大兵跟進,“急擊勿疑”。這種建築在對敵情詳盡分析上的攻擊策略,無疑是正確的,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
在作戰中,敵我形勢是瞬息萬變的。吳起提出要善於根據變化的情況而改變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