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是瞬息萬變的,所以要及時抓住有利戰機。孫臏把弓弩比喻爲“勢”,也正在於說明戰爭就是要爭取發射弩矢的那一最有利的瞬間。
孫臏還注意利用各種地形創造有利的態勢。他在《官一》篇說:在山險中作戰,要放開穀口,把敵人引出山穀來交戰。在雜草叢生的地方作戰,要虛設旌旗,誘敵深入,進行消滅。\" 易(地形平坦)則多其車,險(地勢險阻)則多其騎,厄(山陵狹穀地帶)則多其弩。\" 自己要搶占有利地勢,攻擊處於不利地勢上的敵人,這叫做\" 居生擊死\" ①。
總之,孫臏主張把握有利戰機,利用一切可能的條件,創造有利於我、不利於敵的態勢,以爭取戰爭的勝利。
其三,孫臏指出了人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他在《月戰》篇中說:“間於天地之間,莫貴於人”,這是人文①
主張在戰爭中運用權謀,說:“權先加人者,敵不力交。”
主張運用“有者無之,無者有之”(《戰權》)的虛虛實實戰法,迷惑敵人。
他繼承孫子的奇正思想,提出“正兵貴先,奇兵貴後,或先或後”,以克敵致勝。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他結合戰國圍城戰的實踐,提出了一整套攻、守城邑的謀略。
主張攻城要有必勝把握,“戰不必勝,不可言戰;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③。
最後深入敵境,出敵不意,切斷敵糧道,孤立敵城邑,乘虛去攻克。
攻城要選擇這幾種目標:
(1)“有城無守”的:
津梁沒有戰備設施,要塞沒有修理,城防沒有構築,蒺藜沒有設置;
(2)“有人無人”|的:
遠方堡壘的防守者沒有退回,防守的戰士沒有調動回來;
(3)“雖有資而無資”的:
牲畜沒有集中到城裏,糧食沒有收獲進來,財用物資也未征集到位;
(4)城邑空虛而且資財窮盡的。
對於這些城邑 ,應乘虛攻擊,決不手軟①。
守城謀略主要有三點:
其一,反對“進不郭圉,退不亭障”②,即不防守外城和城外據點的防守辦法,主張防守城郊外圍要地。
其二,要修築城郭,做到“池深而廣,城堅而厚”,準備好人力、糧食、薪材、勁弩強矢、鋒利的矛戟。一丈之城,十人防守,千丈之城,守兵一萬,還不計技工、任夫等後勤人員。
其三,設防的城邑要有救兵。
“其有必救之軍者,則有必守之城;無必救之軍者,則無必守之城。”③
救援之軍要能打開重圍,守軍要敢於出擊,搶占要塞。救援之軍還要善於迷惑敵人,以配合守軍擊敗圍城敵軍。《尉繚子》提出的攻、守城邑的謀略,是他的前輩軍事家所沒有談過的,很富有新意。
第三,《尉繚子》的另一重要貢獻是提出了一套極富時代特色的軍中賞罰條令。
《尉繚子》作爲古代兵書,不但在軍事理論上有所發展,而且保存了戰國時期許多重要軍事條令,這是爲其它兵書所少見的。
他在《戰威》中說:“審法製,明賞罰”是威勝之道。
他在《製談》中說:“修號令,明賞罰”,是保證士卒衝鋒陷陣的必要手段。
《尉繚子》主張以法治軍,他所提出的賞罰原則,是賞必厚、罰必重。
他說:“賞祿不厚,則民不勸”①,要以田祿、爵秩厚賞有功者,使民“非戰無所得爵”②,做到“賞功養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