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提出“文伐”十二策,要點是:

(1)投敵所好,使之驕傲;

(2)拉攏敵人近臣,削弱敵人力量;

(3)賄賂敵國近臣,了解敵人情況;

(4)助長敵人荒淫享樂;

(5)敬其忠臣,賄以薄禮,離間他與君主的關係;

(6)收買敵國君主的左右大臣;

(7)用重禮賄賂敵君,使其不了解我方意圖;

(8)用寶器賄賂敵君,與他同謀別國,使他爲我所用;●思●兔●在●線●閱●讀●

(9)用尊名頌揚敵君,使他狂傲而懈怠國事;

(10)對敵君佯裝謙誠,取得他的信任,以便控製他;

(11)閉塞敵君的視聽;

(12)扶植敵君亂臣,迷亂其君主心智;選送美女,惑亂其君意誌,等等。

這十二策是加速敵人“天殃、人災”的策略原則,是貫徹“與天下共其生”的政治戰略的組成部分。

這些策略如能奏效,就可以興兵討伐敵人。

“文伐”十二策以生動具體的內容,豐富了《孫子兵法》“伐謀”、“伐交”的政治外交戰略原則。

在文、武兩《韜》中,的確貫穿著儒家的“仁義德禮”、“愛民”等思想原則,所以,《漢書·藝文誌》把它歸爲“儒家類”是有道理的。

但值得提出的是,它還積極吸收法家的“刑罰”思想,道家的“自然無爲”思想,墨家的“尚賢”思想和兵陰謀家的“權變詐謀”思想和兵陰陽家的“五行”思想等。

這種雜揉戰國百家之長的情況,使《六韜》在戰國諸兵家學說中具有鮮明的個性。

這也是它的特有的時代特色。

龍、虎、豹、犬四《韜》,著重闡述具體的軍事戰略、戰術和治軍原則。

《龍韜》十四篇,主要闡述選將、通訊和臨機製敵的戰術等三個問題。

其一,選任將軍,包括組織軍中統帥部問題。

《龍韜》認爲,“得賢將者兵強國昌,不得賢將者兵弱國亡。”(《奇兵》),所以對將軍要嚴格選拔,標準是具有“五材”,即勇、智、仁、信、忠。

它把“勇”放在“五材”之首,又列入“忠”字,顯示了與其它軍事著作所論將才不同的特色。

它還指出將軍要避免“勇而輕死”,“急而心速”,“貪而好利”,“仁而不忍人”,“智而心怯”,“喜而信人”,“廉潔而不愛人”,“智而心緩”,“剛毅而自用”,“懦而喜任人”等十種缺點。

選拔將領不僅要看外表,還要看內在素質。

考察將領要通過“八征”來觀察他的言辭、應變力、忠誠、德行、廉潔、操守、勇氣和儀態。

八者都具備,才是賢將。

國家任命將軍要舉行隆重儀式,國君親將斧鉞援予將軍,“軍中之事,不聞君命,皆由將出。”將軍在軍中要以身作則,起表率作用,“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張蓋”,“與士卒共寒暑、勞苦、饑飽”(《勵軍》)。在■中令行禁止,“以誅大爲威,以賞小爲明”(《將威》),做到信賞必罰。

將軍統帥軍隊,還要有“股肱羽翼”,計腹心、謀士、天文、地利、兵法、通糧、奮威、伐鼓旗、股肱、勇材、權士、耳目、爪牙、羽翼、遊士、術士、方士、法算等各種專門人才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