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中各類武器:強弩6000,戟楯2000,矛楯2000。
據《軍略》篇,軍中還配備有飛樓(望樓)、雲梯。在渡江、河時,還有浮囊、皮舡等。
此外,軍中還有各類能工巧匠300人,以備修治工具、磨礪武器。
這些詳盡的記載是我們研究古代軍事裝備、軍隊的攻擊能力、軍事科技和軍事生産水平的重要材料。
其二,它論述了野戰中的伏擊、迂回、防禦、追擊、突圍等各種戰術原則,也論述了攻城戰中的包圍、阻擊援軍、防止突圍等各種戰術原則。
著重強調了攻城圍邑要準備好轒轀(fén wēn,音墳溫)、臨衝、雲梯、飛樓等器材。
在行軍時要準備武衝、大櫓、強弩、天羅、武器行馬等防衛器材。
在江湖河沼作戰時,要準備好飛橋、轉關、浮海、絕江等渡河器材。
一旦攻克城邑,要采取“無燔人積聚,無壞人宮室,塚社叢勿伐,降者勿殺”等各種“示之以仁義,施之以厚德”的政策。
其三,論述了斥候兵(偵察兵)在行軍作戰中的重要作用及運用斥候兵的原則。
斥候兵是軍中耳目。
在深入敵國作戰時,“當先發遠候,去敵二百裏,審知敵人所在。”
在深草及叢林中行軍作戰,要以雲梯、飛樓觀察敵情,尤其要防止敵人火攻。
如敵人發動火攻,我軍要在敵人火攻陣地前也放火燒出一塊黑地,還要在我軍後方也燒出一塊黑地。一則可以遲滯敵人進攻,二則我軍可以退到黑地上防守。
對於敵人的營壘,將軍要善於觀察,以敵營中的各種征侯,判斷敵人的動態,是空營,還是亂營。如爲亂營,要堅決進攻。
《豹韜》八篇,主要講三個問題。
其一,論述在森林、山地、江河、險隘等地形條件下作戰的戰術原則。
如林戰之法是:戰車居前,騎兵爲輔,“見便則戰,不見便則止”,利用林中地形,疾攻敵人。“更戰更息,各按其部”。
在山地作戰的原則是:組成烏雲之陣,就是對山前山後山左山右都要進行戒備。要道、穀地,用戰車防守;可攀登之地,派兵防守。構成堅固的防禦陣地,曰“山城”。確定奇正方略,部隊組成衝陣,當敵人來攻時,全軍急速戰鬥。敵軍雖衆,也可打敗。
在敵國的江河地段作戰,我軍又處於弱者地位,則尋找機會欺騙敵人,迅速轉移,在後麵設下伏兵。如敵人已知我有伏兵,大軍不肯渡河,而以小部隊渡河牽製我軍,我軍則在便於作戰地形結成“四衝武陣”,待敵小部隊渡河後,發動伏兵,擊其側後,用強弩射其兩翼。車兵、騎兵結成烏雲之陣,待敵大軍渡河來援救小部隊,我軍車騎衝其左右,伏兵擊其後翼,可獲勝利。
在依山傍水的險隘地形作戰時,原則也是搶占有利地形。用武衝大車掩護前、後軍,配置強弩,結成四武衝陣。以衝車爲前導,以大盾牌爲防衛,材士強弩保護左右,步軍三千人爲一屯,左、右、中三軍齊進,輪番作戰,輪番休息,可以擊敗強敵。
其二,講抗擊敵軍突襲的作戰原則。
敵軍遠來突襲,牛馬必無飼料,士卒必無糧食。我以遠方軍隊的精銳士卒約在暗夜,前後夾擊敵軍,可以獲勝。如敵軍攻城,我則事先在城外埋伏一軍,在城上佯作守備。待敵大軍攻至城下,我守、伏兵齊發,前後夾擊敵軍,敵軍必敗。
其三,論述抗擊強敵夜間襲擊的作戰原則。
如果敵人乘夜攻擊我左右,則應挑選我方材士強弩,以車、騎兵爲左、右翼,迅速攻擊敵人的前、後,既攻敵人陣外,又要攻入敵人陣內。敵軍將被打亂,敵將必然因驚惶而失敗。如果敵軍乘夜阻截我前方,又攻擊我後方,造成我三軍混亂時,我則明審號令,出動勇猛鬥士,使每人攜帶一支火炬,二人同擊一鼓,探明敵人位置。部署我軍或攻其外,或攻其內,佩戴暗號,互相識別,然後滅掉火炬,按約定信號,猛攻敵人。敵人必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