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情形下,正是積極心態的力量發揮了最佳功效,使他重新找到了自己。
有一天,他無意中翻出《積極思考的力量》這本書。看過一遍後,開始思考,他目前這種狀況是否也存在一些積極的因素呢?他不知道,但他發現了許多消極負麵的情緒,這些負麵因素是使他一蹶不振的主要原因。他也意識到一點,要想發揮積極思想的作用,自己首先必須做到一點——排除消極的情緒。
沒錯!這便是他必須著手開始的地方。於是他開始改變思維方式,摒除消極的情緒,代之以積極的思想,使自己心靈複蘇。他開始有規律地禱告:“我相信這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我被解雇,相信也是如此。我不再抱怨自己的遭遇,隻想謙卑地請問上帝,這事究竟如何?”一旦他開始相信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都確有其因之後,他不再對老板憤懣不已,他認為,如果自己身為老板,也許會不得不如此。當他如此考慮之後,自己的整個心態完全變了,他又找到了自己的工作。
為什麼積極的心態會產生如此大的力量呢?其實,積極的心態並不具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可以無中生有,給失業者變出一個工作,而是一切都有跡可循,最終還得靠我們自己。當比爾心中充斥著不滿、怨氣和仇恨時,他怎麼可能盡心盡力地去找工作。倘若他遇到朋友時,仍然怨天尤人,閃爍其詞,你想他的朋友會認為他是個適當的人選而大力向人推薦嗎?所以,比爾後來的轉機一點也不出人意料。他隻不過是及時調整了自己的心態,改變了自己的思考和行為方式,而且實事求是地分析了事實。
因此積極心態指的是,在看待事物時,應考慮生活中既有好的一麵,也有壞的一麵,但強調好的方麵,就會產生良好的願望與結果。當你朝好的方麵想時,好運便會來到。積極心態是一種對任何人、情況或環境所把持的正確、誠懇而且具有建設性的思想、行為或反應。積極心態允許你擴展你的希望,並克服所有消極心態。它給你實現你欲望的精神力量、感情和信心,積極心態是當你麵對任何挑戰時應該具備的“我能……而且我會……”的心態。積極心態是邁向成功不可缺的要素,積極心態是成功理論中最重要的一項原則,你可將這一原則運用到你所做的任何工作上。
一語道破:
執著地對待生活,緊緊地把握生活,但又不能抓得過死,舍不得鬆手。人生對於財富,也應有一種能夠“拋棄”的態度:我們必須接受“失去”,學會怎樣鬆開手。所以,我們要正確對待得失,保持樂觀的思想和自信的態度,因為樂觀自信是一筆無形無價的財富。
5、明確自己的角色
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從社會人際關係學的角度講,人都處在兩個層次的社會關係之中:一是每一個人都歸屬於一定的民族、階級或黨派,生活在一定的國度,處於人際間的宏觀關係之中;二是每一個人都有親屬、同事、上下級和業務聯係等關係,處於人際間的微觀關係中。每個人總是要同時以“宏觀身份”和“微觀身份”,來對待和處理人際間的各種關係。不管是國家同國家之間的衝突與聯合,階級同階級之間的抗爭與妥協,還是個人同集體的對立與協調;不管是人們痛苦的離別,還是快樂的團聚;是深深的思念,還是暗暗的詛咒;是善意的勸告,還是惡意的挑撥;是殘酷的爭鬥,還是友好的合作;是虛偽的應對,還是真誠的共處;是冷漠的相待,還是熱情的交往……所有這些,都在人際間發生、發展、變化。也正是這些人際間的悲歡離合,冷暖親疏,構成了一幅幅生動活潑的畫卷,構成了紛繁複雜的社會。
莎士比亞有一句名言:“世界是一個大舞台,每個人都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一個人要在社會上取得成功,首先要確定自己在社會上的角色。
確定自己的角色就是要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給自己在社會生活中定位。
卡耐基曾經這樣總結自己的教訓:當我由密蘇裏州的鄉下到紐約去的時候,我進了美國戲劇學院,希望能做一個演員。我當時有一個自以為非常聰明的想法——一條到達成功的捷徑,這個想法非常之簡單,非常之完美,所以我不懂得為什麼成千上萬富有野心的人居然沒有發現這一點。這個想法是這樣的:我要去學當年那些有名的演員怎樣演戲,學會他們的優點,然後把每一個人的長處學下來,使自己成為一個集所有優點於一身的名演員。多麼愚蠢!多麼荒謬!我居然浪費了很多時間去模仿別人,最後終於明白,我一定得維持本色,我不可能變成任何人。
這次痛苦的經驗,應該能教給我長久難忘的一課才對,可是其實不然。我並沒有學乖,我太笨了,希望那是所有關於公開演說的書本中最好的一本。在寫那本書的時候,我又有了和以前演戲時一樣的笨想法。我打算把很多其他作者的觀念,都“借”過來放在那本書裏——使那一本書能包羅萬象。於是我去買了十幾本有關公開演說的書,花了一年時間把它們的概念寫進我的書裏,可是最後我再一次地發現我又做了一件傻事:這種把別人的觀念整個湊在一起而寫成的東西非常做作,非常沉悶,沒有一個人能夠看得下。所以我把一年的心血都丟進了廢紙簍裏,整個的從新開始。這一回我對自己說,“你一定得維持你自己的本色,不論你的錯誤有多少,能力多麼的有限,你都不可能變成別人。”於是我不再試著做其他所有人的綜合體,而卷起我的袖子來,做了我最先就該做的那件事:我寫了一本關於公開演說的教科書,完全以我自己的經驗、觀察,以一個演說家和一個演說教師的身份來寫。
卡耐基取得了成功,是因為他終於明確了他自己的社會角色,從他自己的角度來從事社會活動。
人對自己角色的確定,一方麵是自我評價,一方麵是他人評價,同時也是由社會分工確定的。所以,人的社會角色也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的。每個人都要根據角色的發展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才能夠在社交中受到歡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現在有些人在台上的時候,很得意,一旦下了台,就灰溜溜的不知所為。相反,有些人自以為很能幹卻得不到領導的賞識,整天牢騷滿腹,一生就在這種牢騷中度過。這些人都是不能正確麵對自己的社會角色,難以進行正常的社交活動,導致人生失敗。
其實,人對自己角色的認同,就能使人保持一個平常的心態,在自己的位置,以自己的身份和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與周圍的人建立友好的關係。
有一位詩人寫了一首詩,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欣賞、借鑒。
如果你不能成為山頂的一株鬆
就做一叢小樹生長在山穀中
但須是溪邊最好的一小叢
如果你不能成為一棵大樹,就做灌木一叢如果你不能成為一叢灌木,就做一片綠草讓公路上也有幾分歡娛
如果你不能成為一隻麝香鹿,就做一條鱸魚但須做湖裏最好的一條魚
我們不能都做船長,我們得做海員世上的事情,多得做不完
工作有大的,也有小的
我們該做的工作,就在你的手邊
如果你不能做一條公路,就做一條小徑如果你不能做太陽,就做一顆星星不能憑大小來斷定你的輸贏
不論你做什麼都要做最好的一名
明確了自己的角色,你才能在社會的舞台上成功的表現自己。
一語道破: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人也一樣,每個人都是上帝的寵兒。正確認識自己,讀懂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長處,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給自己正確定位,這樣才能自信地去迎接社會的挑戰,給自己創造更多的交際空間。
6、自卑——交際的絆腳石
一個人貧窮點沒關係,地位低些也沒關係。這些都是外在的,是可以憑自己的努力改變的,或者說得極端些,不改變又怎麼樣呢?各人有各人的生活,隻要不妨礙別人,不對不起別人,窮些苦些又怎麼樣呢?但如果一個人自輕自賤,那就麻煩了,那就沒有救了。一個自輕自賤的人,就算你的地位怎麼高,財富怎麼多,人家仍會覺得你有缺陷,仍會覺得你需要改變。當我們說一個人沒有出息的時候,主要的不是說他沒有做出成就,沒有成家立業什麼的,而是指那個人自輕自賤,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打自己耳光,自己不給自己臉麵。
而自輕自賤的孿生兄弟,就是自卑。人一旦有了自卑心理,就不能正常與人來往,導致人生失敗。自卑心理總是用別人的眼光來過低地品評和挑剔自己,把自己限製在一個劣於他人的境地,認為自己與世間那些美好的事物無緣,給自己設置一連串的“不可能”——不可能像他那樣出色,不可能有那樣大的作為,不可能取得那樣大的成功……而總是覺得自己渺小,很少做到心中有數,從而不能正確地肯定和張揚自己;自卑心理又總是把自己以外的世界看得過於神秘,過於玄妙,把別人——其中包括不如自己的人——估計得過高和過於偉大。殊不知,世界上,周圍的人,比自己偉大的其實並不像自己想像的那樣多。
自卑心理不是頑症,是不難克服的。當然這需要外界力量給予寬慰、鼓勵。更關鍵的是,自己心中要有自強自立的信心,有一種肯定會比別人做得更好的不服輸心理,這樣你就會明顯地看到自己的成績,看到自己的長處,長此以往,自卑就會像秋天的落葉悄無聲息地落掉了。
一個好端端的人,為什麼會自卑,會自輕自賤呢?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兒童時期如果各項活動取得成績而得到老師、家長及同伴的認可、支持和讚許,便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求知欲,內心獲得一種快樂和滿足,就會養成一種勤奮好學的良好習慣。相反,他們會產生一種受挫感和自卑感。這就是說,自卑感的形成主要是社會環境長期影響的結果。
人的成才道路是相當寬廣的,每個人都可以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路。當你取得了一定成功之後,還會繼續發現自己有不如他人之處。所以,時時知不足是有利於促進自己進步的。但若老是自卑不已,悲觀泄氣,則是有害無益的。
當然,最重要的是能夠進行正確的自我估價。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長處與短處。如果隻看短處不看長處,或者誇大短處縮小長處,則會形成自卑感。苛求自己沒有短處,這是不可能的。有時,某些短處甚至還很難彌補,如身體的缺陷便是如此。積極的態度是揚長避短,以“長”補“短”。這一方麵不行,也許另一方麵比別人強。比如,盲人阿炳,雖然失去視覺,但卻拉得一手好二胡,他不就是靠聽覺和觸覺來體驗、創造生活的嗎?當認識到自己的短處時,可以設法彌補,或選擇更適合於自己的途徑發揮自己的長處,自卑的心理也就沒有立足之地了。
有一則這樣的故事:一位高考失利的青年,感到十分失意,就騎著自行車在大堤上亂走,一不留神,車子歪了下去,險些撞著坐在堤下的一個老人。在向老人表示了歉意後,他沒馬上走,而是坐在老人身邊。那是春天的一個上午,陽光明媚,清風徐來。草綠了,花開了,那些花兒,在遠遠近近的綠草間像星星一樣閃爍。無數老人、孩子在草裏徜徉,花裏漫步,也像春天的陽光一樣燦爛。隻有這位青年感到例外。
那時候,失意就像春天的草一樣在他思想裏蓬蓬勃勃。很久以來,他看見一片落葉,便傷感,覺得自己也是一片落葉;他看見一片落花,也傷感,覺得自己是一片落花;看見流水,還是傷感,覺得自己的生命就在這平平淡淡中像水一樣流逝了。
老人看出了他的失意,跟他說起話來,老人說:“年輕人,怎麼這樣無精打采呢?”他當時手裏正纏著一根草,在老人問過後,他舉了舉那根草說:“我這輩子將像這根草一樣平凡。”老人沒作聲,隻是靜靜地看著他。在老人的注視下他說了起來,他說:“我是一個很不幸的人,初中時因一場病休學一年。此後,學習成績一直很差,勉強讀了高中後,又沒考上大學。”他又說:“一個人連大學都沒上過,毫無疑問是一個平凡的人,我這一輩子將在平凡中度過。但我不甘心,也不想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我從小就立下誌願,一定要讓自己的人生輝煌。”說到這裏,他流淚了,他心裏裝不下太多的失意,那些失意像洶湧的洪水,終於找到了決口。
這時老人開口了,老人說:“你知道你手裏拿的是什麼草嗎?”“不知道。”“它是蒲公英。”“這就是蒲公英嗎,我常在詩人筆下見到它,可它也很普通呀。”他說。“你沒看見它開著花嗎?”“看見了,一種小花,毫不起眼。”“是不起眼,但它也可以輝煌。”“在詩人的筆下?”“不。”老人搖了搖頭,注視著他。
俄頃,老人站了起來,跟他說:“我帶你去看一個地方吧。”他聽從了老人的話,也站了起來。隨後,他跟著老人沿著那條堤往遠處走去。大約二十幾分鍾後,他看見了一個足以讓他一生都為之震撼的景致:那是一塊很大很大的河灘,有幾十畝甚至上百畝大,整個河灘上全是蒲公英,無邊無際。蒲公英開花了,那些毫不起眼的黃黃白白的小花,在陽光下泛著粼粼波光,那樣美,那樣爛漫,那樣妖嬈,那樣蔚為壯觀,炫目輝煌。一朵小花,也可以這樣輝煌嗎?他們再沒說話,就那樣佇立著,起風了,花兒輕輕地向他湧來。他心裏一下子飄滿了那些美麗的蒲公英,忽然覺得自己也是一朵蒲公英了!
從那以後,那漫無邊際的蒲公英一直在他眼裏爛漫著,他仿佛從那裏看見了自己。他同時也深深懂得了平凡的人生也可能充滿著不平凡的道理。
美國傑出的學者戴爾·卡耐基說過:“一種缺陷,如果生在一個庸人身上,他會把它看作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借口,竭力利用它來偷懶、求恕、懦弱。但如果生在一個有作為的人身上,他不僅會用種種方法來將它克服,還會利用它幹出一番不平凡的事業來。”但願那些深為自己的相貌不佳而苦惱、自卑的人,能從這句話中得到啟迪,甩掉包袱,振作起來,重新塑造一個美好的形象。
一語道破:
任何事情發生改變,都需要一個契機,給予掌聲就是一個鼓勵別人、也鼓勵自己變革的契機。這樣的契機在生活中其實隨時都有。別人不可能經常給你掌聲,但自己要注意抓住這些契機,給自己以掌聲鼓勵。該自己出頭時不畏縮,該表現自己時就要盡其所能。什麼時候看到別人對你豎起大拇指,對你說“你真行”時,你就真正走出了自卑的陷阱,成為了一個昂首挺胸的人。
7、自己才是最可靠的
人們經常持有的一個最大的錯誤思想,就是以為他們永遠會從別人不斷的幫助中獲益。
力量是每個誌向高的人的支柱,而依靠他人隻會導致懦弱。力量是自發的,不能依靠任何人。坐在健身房裏讓別人替我們練習,是永遠不會增強我們自己的肌肉的。沒有什麼比依靠他人的習慣更能破壞獨立自主的能力了。如果你依靠他人,你將永遠堅強不起來,也不會有獨創力了。
一位神職人員在洪水來臨時,被困在了閣樓裏。當洪水上漲到他腳下時,他虔誠地向上帝禱告希望上帝來救他。上帝會救我的。”他告訴自己說。很快地,駛來了一艘船,船主叫這位神職人員遊到這邊來。
“別擔心我,”他說,“上帝會來救我。”’於是,船上的人隻好很不情願地把船劃走了。
洪水在繼續上漲著,並且很快就要淹過他的膝蓋。距離教堂閣樓不遠處又駛來了一艘船,船上的救生員大聲地喊,讓這位神職人員立刻上船,但他仍然回答道:“上帝會來救我的。”他更加虔誠地禱告。
就在洪水淹到他的下巴時,第三艘船劃了過來,而且劃到了他可以跳上船的距離,但這位神職人員仍然大叫著說:“不要管我,上帝會來救我。”
那艘船也同樣無可奈何地劃走了。
幾分鍾之後,無情的洪水淹沒了他的頭。當他進入天堂之門後,立刻要求見上帝。見到上帝後,他謙恭地問道:“上帝呀,我在人間的工作尚未完成,你為什麼不救我呢?”
上帝一臉愕然,很納悶地說:“哎呀,我還以為你想來這兒,我已經派三艘船去了。不是嗎?”
上帝隻救自救者,給每個人以發展機會,讓我們成功。
剩下的就看我們自己是否給上帝這個麵子。
當一個人身處困境時,自然希望能有一個救世主來解救自己,使自己從困境擺脫出來。這自然可以理解,而且,的確有在你最困難的時候將你從困境中解救出來的“貴人”。但是,這建立在你必須有信心且努力自救的基礎上。否則,即使是萬能的上帝,麵對一個已經徹底放棄人生、對自己的發展毫無信心的人,也隻能徒呼奈何!
這種情況也可以套用一句過去常用的話,即: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基礎。
沒有內因做基礎,任何強大的外力也無濟於事。雞蛋所以能孵出小雞,就因為它是雞蛋,有能孵出小雞的基礎;而一塊石頭,再偉大的母雞也孵不出小雞來。一個人隻有對自己的發展充滿信心,他才會有較大的發展。
有一個人,把自己多年的積蓄以及全部財產都投資到一種小型製造業上。由於對變化無常的市場把握不當,再加上頭幾年原料價格不斷上漲等原因,他的企業垮了,再加上妻子又失業了,他處於絕境之中。他對自己的失敗、對自己那些損失都難以釋懷,畢竟那是他們半輩子的心血和汗水。好幾次,他都想跳樓自殺,一死了之。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一個書攤上看到了一本名為《怎樣走出失敗》的舊書,這本書給他帶來了希望和重新振作的勇氣,他決定找到這本書的作者,希望在作者的幫助下重新站起來。
當他找到那本書的作者,講完了他自己的遭遇,那位作者卻對他說:“我已經以極大的興趣聽完了你的故事,我也很同情你的遭遇,但事實上,我無能為力,一點忙也幫不上。”
他的臉立刻變得蒼白,低下了頭,嘴裏喃喃自語:“這下子徹底完蛋了,一點指望都沒有了!”
那本書的作者聽了片刻,說:
“雖然我無能為力,但我可以讓你見一個人,他能夠讓你東山再起。”
他立刻跳起來,抓住作者的手,說:“看在老天爺的份上,請你立刻帶我去見他。”
作者站起身,把他領到家裏的穿衣鏡麵前,用手指著鏡子說:“就是這個人!這個人就是我要介紹給你的人。在這個世界上,隻有這個人能夠使你東山再起。除非你坐下來,徹底認識這個人,否則你隻有跳樓了。因為在你對這個人沒有充分認識以前,對於你自己或這個世界來說,你都將是沒有任何價值的廢物。”
他站在鏡子麵前,看著鏡子裏的那個滿臉胡須的麵孔,認真地看著,看著看著他哭了起來。
幾個月之後,作者在大街上碰見了這個人,幾乎認不出來了。他的臉不再是幾十天沒刮的樣子,腳步也異常輕快,頭抬得高高的,衣著也煥然一新,完全是一個成功者的姿態。他對作者說:“那一天我離開你家時,隻是一個剛剛破產的失敗者。我對著鏡子找到了自信。現在我又找到一份收入很不錯的工作,妻子也找到了一份職業,薪水也很可觀。我想用不了幾年,我就會再發展起來,東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