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道破:
領導者隻有集思廣益,多納良言,聽取各個層麵的不同意見,才能在製定組織發展戰略的過程中不至於產生太大偏差。
5、有時,裝傻也是明智之舉
作為領導者,處理問題要講究態度,有的問題在處理過程中可以熱誠一些,也有的問題可以冷漠一些,態度有時也是處理問題的一種尺度。
本來就不愛管閑事,卻偏偏遇上一個愛訴苦的下屬,叫你感到煩不勝煩。
領導們周旋於公司各部門之間,周旋於商場各公司之間,還要與來自各個方麵的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如果不具備一套行之有效的應付各種各樣的人的辦法,是很難做到麵麵俱到,在各方麵都得到很好的回報的。
老實說,領導者心裏一萬個不想過問,連聽也不願意,卻怕產生不必要的誤會,或者有後遺症,所以常常有進退兩難之感,卻苦於無法擺脫對方。
遇上這種“煩人”,既妨礙工作,又沒有好處。所以,領導者必須想辦法使之杜絕。
這就要求領導們能夠像“千麵觀音”一樣,具備不同的麵孔來對付不同的人。所謂“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如果拋開其中的諷刺、揶揄的意思不看,也自有其道理。試問,您若是對鬼也隻說人話,它能聽得懂嗎?領導對於公司內部的成員,可以擺出多種麵孔,每種麵孔適應不同的場合。就如同京劇的臉譜一樣,每種類型的臉譜代表一定的性格。當領導,不能讓人一眼望去就知道是什麼性格,不然豈不是很容易上當受騙?領導大可以看情況的需要,先選一張合適的臉譜戴在臉上,再向企業員工講話。
領導者最大的任務,甚至誇張地說,惟一的任務,就是找到經理人才,讓這位經理再找其他人才當副手,一層一層延續下去。領導者,依俗話說,躺著幹就可以了。
劉禪一生真是幸福,父親劉備善於識人,給他選了一批以諸葛亮為代表的優秀人才輔佐他。
劉備在給劉禪的遺囑中說:“汝父德薄,不可效也。”大概是指伐吳一事告誡劉禪。阿鬥17歲繼位後,遵照劉備的遺訓,尊奉諸葛亮如父親,大小政事悉數委托諸葛亮。諸葛亮擁有劉備在世時所沒有的大權,對內掌權,對外用兵,阿鬥從來不曾掣肘,不曾懷疑。
劉禪深知:“大樹底下好乘涼。”自己既然沒有治國安邦的本事,就別去幹擾“相父”了,隻做一些禮節性的事務吧。
別小看這個動作。換了別的國君,大可因嫉妒而萌生殺意,大可因聽信謠言而排擠諸葛亮,大可因嫌諸葛亮羅嗦而將他撤職,大可為了讓自己掌有大權、為了讓寵信的宦官呼風喚雨,而這樣那樣。但阿鬥沒有。不像曹操忌殺謀士,不像孫權會羞辱老臣,阿鬥無能,惟一能做的,就是把事情交給諸葛亮。而這樣也就夠了。
劉禪信任諸葛亮,也信任“相父”舉薦的賢臣,如蔣琬、董冗、劉攸之等人。在北伐期間,這些人為諸葛亮鞏固後方,使他無後顧之憂;諸葛亮死後一直到公元251年,國家平穩無事,都是這些人的功勞。諸葛亮死後17年,國家大政方針都不曾改變,也就是說劉禪並不因為諸葛亮過世而別出心裁,妄動胡為。等到諸葛亮薦舉的繼任者相繼過世,宦官董皓才開始專權,此時已是公元258年,離亡國隻有5年時間了。
劉禪投降後,還有個“樂不思蜀”的典故。也正因為他沒心沒肺,麻木不仁,隨遇而安,隻要在物質上滿足,便什麼都無所謂了,才使得司馬炎對他十分放心,封化為安樂縣公,食邑萬戶,奴婢百人,此後又過了7年的快活日子,才去世。
劉備奔波一生,為什麼?司馬懿裝瘋賣傻為什麼?還是為活著,為君臨天下!劉禪傻人有傻福,別人千方百計努力爭取的,他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難道對我們沒有什麼啟發嗎?
後世人中十有八九對劉禪嗤之以鼻,自然許多老板也不願淪落到那種地步。
人有聰明和糊塗管家分。聰明人明察秋毫,反應敏銳,把大大小小的事都記在心裏,總要找到解決辦法才肯罷手,往往心力交瘁,筋疲力盡;糊塗人把什麼事都能看開、看淡,反應遲鈍,反而活得瀟灑自如,輕鬆自得。
實際上,生活中的許多事不必看得十分真切,更不必都裝在心裏。裝傻是解脫煩惱的最好辦法,這樣,你才可以集中精力去想自己應該做的事,而不是將精力耗費在如何應對別人上。有些人活得累,事業無成,就是把太多的心思用在別人身上,輪到自己做事時,反而沒有精力了。
蘇軾說:“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真正精明的老板往往讓自己表現得十分糊塗,他們深知這才是智慧人生。
一語道破:
擺在前麵的請求,如果是強人所難,一般人的辦法是拒絕了事。然而,針對不同的對象,拒絕方式不能隻有一種,有時需要直截了當,有時需要婉轉隱諱裝裝傻。
6、不要隨心所欲表現自己
當一個人承諾做某事時,即使有困難,他們也會信守承諾。尤其對領導者來說,經常需要表態,這種表態對於下屬來說,則可能是指示、要求,也可能被認為是對某種事的定論。“說話算數”,意思就是言行一致。假如一個領導說:“別擔心,這次合並並不會導致員工工作機遇減少。”如果隨之而來的卻是不容分說的裁員,那麼,這位領導者將不會再得到信任。
因此,領導者的表態絕不可隨心所欲。表態要有根有據,既不做老好人,又不無謂得罪人。領導者的角色地位決定了領導者必須持重練達,不論講什麼話表什麼態,不能超越一定的原則限度,也不能無原則地去肯定或否定。
現實中有的領導遇到矛盾衝突和棘手之事,能推則推,需要表態時,也是“慢開口”,在合適的情況下,該表的態不表;在不合適的情況下,不該表的態卻表。
有時為了一己私利取悅於人,放棄責任。甚至貶低別人抬高自己,傳播小道消息,泄漏機密等等。凡此種種做法都是不對的。
領導者表態,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發揮靈活性,更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級有明文規定的事情,領導者就必須按規定表態,沒有明文規定的,則應結合實際表態,靈活性是原則性運用過程中的必要補充。
一般來說領導者在表態之前應做到:必須清楚了解問題的真正含義和問話的真正意圖,設法獲得足夠的思考時間,考慮好是直接表態,還是委婉表態,對不值得表態的問題,不必表態。表態時,應做到因事、因人而異。
對關係複雜、不宜把握的問題,領導者應委婉表態。領導者應把握時機,注意場合,適時適地表態。
古人雲:“事之難易,不在大小,務在知時。”就是講火候分寸問題。掌握“尺度”,講究“分寸”,做到語言準確,態度誠懇。
尺度感和分寸感,能夠體現領導者的領導藝術水平。表態應講究尺度、分寸,達到“適度”。在這裏適度程度越佳,表態的效果就越好,達到最佳適度就能獲得最好效果,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的關係,既有雙方情感的交流、情緒的感染,又有雙方心理關係上一定色彩的凝結,隻有態度誠懇,領導者的表態才會對下屬產生指導、激勵作用。
一語道破:
領導者表態,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發揮靈活性,更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級有明文規定的事情,領導者就必須按規定表態,沒有明文規定的,則應結合實際表態,靈活性是原則性運用過程中的必要補充。
7、把喜怒哀樂藏於心中
無論任何人,隻要在社會上闖蕩一段時間,便多多少少練就了察言觀色的本事,他們會根據你的喜怒哀樂來調整和你相處的方式,進而順著你的喜怒哀樂來為自己謀取利益。
高明的領導者一般都不隨便表現自己的情緒,以免被人抓住弱點,給人可乘之機。
古代的中國民間生活,悠閑自在;但居上位者,卻是激烈地競爭著,尤其是權力的爭奪更是不擇手段,勾心鬥角,互相排斥。在這種爭權奪利的環境中,人人盡量掩飾自己的本性,來迎合權勢,如果任意表現出來,就容易被對方乘虛而入,甚至抓住把柄,說不定因而失勢,遭致殺身之禍,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會養成“喜怒不形於色”的性情。
領導者必須得冷靜沉著,才能做精確的判斷,《孫子》書中曾言:“主不可怒以興師,將不可慍以致戰。”
事實上,喜怒哀樂是人的基本情緒,世界上根本沒有心如止水的人,沒有喜怒哀樂!那隻是“植物”人所沒有的。
領導者一旦露出了真情,就容易為人所看穿,以至於受到撥弄,而導致做出錯誤的決策。“喜怒不形於色”,亦即盡量壓抑個人的感情,而以冷靜客觀的態度來應付事情,這種性格才配作為一位領導者。
當集體遭遇困難時,如果領導者露出不安的表情或慌亂的態度,便會影響到組織全體,一旦根基動搖,就會帶來崩潰。這種情形下,如果能保持冷靜、若無其事的態度,最能安撫民心。
與對方交涉談判時,應具有冷靜、成竹在胸的寬廣胸懷。如果把持不住露出感情,如同自掀底牌一般,容易被對方控製,而屈居下風。
中國的領導者大多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因而養成穩重熟慮的心思,“喜怒不形於色”也是他們必有的修養。
距今1600年前,東晉偏安江左,建都建康(今南京),當時北方民族勢力強盛,不斷地以武力壓迫東晉,司馬王朝深受其苦。
當時東晉由謝安擔任宰相。有一次,北方前秦大舉南侵,以號稱百萬的大軍渡江南來,而東晉迎敵者隻有數萬人,以寡敵眾的例子,古來即多,但如此懸殊的兵力,卻使東晉人民失去信心,人人準備再度逃難。
惟有宰相謝安,雖處於非常局勢中,卻仍冷靜沉著。當他一切準備妥當後,便悠閑自在地飲酒下棋,好似不知前方有戰事一般。
在謝安的運籌帷幄下,加上天時、地利、人和,東晉艱苦地打贏了這場戰爭,獲勝的消息很快地傳回京城的宰相府邸,這時謝安正與人對弈,看完捷報後,謝安仍若無其事地下棋。
“有何要事嗎?”客人好奇地問著。謝安答道:“沒什麼,隻是前方的戰士擊敗了敵人而已。”
在客人麵前,即使是大軍獲勝,謝安也不改其沉著的態度。送走客人後,謝安返回屋內時,一不小心踢到門檻,撞斷了木履齒,但謝安竟毫無所覺,喜悅之情竟硬生生地壓抑下來。
其實,沒有喜怒哀樂的人並不存在,他們隻是不把喜怒哀樂表現在臉上罷了。對於領導者來說,在人際交往中,做到這一點是很重要的。所以,領導者要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藏在心中,別輕易拿出來給別人看。
楚漢相爭的時候,有一次劉邦和項羽在兩軍陣前對話,劉邦曆數項羽的罪過。項羽大怒,命令暗中潛伏的弓弩手幾千人一齊向劉邦放箭。一支箭正好射中劉邦的胸口,劉邦傷勢沉重,痛得伏下身來。主將受傷,群龍無首。若楚軍乘人心浮動發起進攻,漢軍必然全軍潰敗。猛然間,劉邦突然鎮靜起來,他巧施妙計;在馬上用手捫住自己的腳,喊道:“碰巧被你們射中了!幸好傷在腳趾,沒有重傷。”軍士聽了,頓時穩定下來,終於抵住了楚軍的進攻。
把喜怒哀樂藏在自己心中,盡量壓抑自己的個人情感,以冷靜客觀的態度來應付事情,這種情歌的人才能做好領導的工作。
一語道破:
領導者一旦露出了真情,就容易為人所看穿,以至於受到撥弄,而導致做出錯誤的決策。“喜怒不形於色”,就是盡量壓抑個人的感情,以冷靜客觀的態度來應付事情,這種性格才配作為一位領導者。
8、不要用錢來征服下屬
高工資表麵上看起來是一種好的激勵方式,但絕不是一種最好的激勵方式。金錢猶如嗎啡,興奮快,消失也快。
現實生活中,員工與領導傾向於注重物質的報酬,因為物質報酬比較容易定性、衡量和在不同個人、工種和組織之間的比較。相反,非物質報酬難以進行清晰的定義、討論、比較或談判的。
領導讚揚下屬是為了更好地調動其積極性、激發員工的熱情和幹勁,光說一些漂亮話是不夠的。配合實際行動,不失時機地顯示你的關心和體貼,無疑是對下屬的最高讚賞,這種方法可以在下列場合中收到最好的效果。
領導在工作中以情動人,用真誠去感化人,不但能夠使領導者得到一顆心,更重要的是在旁觀者看來,會覺得領導者肚量寬廣,有人情味,自然會對你產生敬意,也就會對你產生幾分信賴,從而為你出心出力,幫助你成就事業。
誠然,工資的高低不僅在物質上給員工提供了不同的生活水準,而且還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一個人的價值有多大。這樣,工資高否已成為許多人擇業時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許多企業為了保住與吸引人才,不惜血本,為其提供優厚的工資。他們認為隻有高工資才能吸引人才,才能激勵員工的工作熱情。但是高工資就像一把雙刃劍,若實行得當,企業將獲益;反之,企業將陷入困境,因為實行高工資自身仍存在不少不利的方麵。
首先,高工資增加了企業人力成本,最終轉移到產品價格中去。這就會導致該企業產品在同類產品中價格較高,因此競爭力下降。
如果企業一開始便確定了較高工資標準,那麼工資漲幅將非常有限。當員工看不到工資有較高的增長,低於其他類似企業的工資增長,員工的幹勁將不足,並可能引起不滿。這樣,高工資的激勵作用將大打折扣。
一般人認為,上級對下級,領導對下屬,大多是命令與被命令,指派與被指派的關係,在工作中很少有認清味。正因為如此,動之以情才是領導的一種工作方法。
現代人都習慣祝賀生日,生日這一天,一般都是家人或知心朋友在一起慶祝,聰明的領導則會“見縫插針”,使自己成為慶祝的一員。有些領導慣用此招,每次都能給下屬留下難忘的印象。或許下屬當時體味不出來,而一旦換了領導有了差異,他自然而然地會想到你。
給下屬慶祝生日,可以發點獎金、買個蛋糕、請頓飯、甚至送一束花,效果都很好,乘機獻上幾句讚揚和助興的話,更能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
日本著名企業家稻山嘉寬在回答“工作的報酬是什麼”時指出:“工作的報酬就是工作本身!”深刻地指出內在激勵的無比重要性。特別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後,員工更關注工作本身是否有吸引力,在工作中是否有無窮的樂趣,在工作中是否會感受到生活的意義;工作是否具有創造、挑戰性,工作內容是否豐富多彩、引人入勝;在工作中能否取得成就、獲得自尊,實現自我價值等等。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的工作熱情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周期性。當下屬處於低穀時,如何盡快使他擺脫陰暗抑鬱的日子,重新煥發出工作熱情是領導必須隨時關注的問題,而此時最有力的法寶即是適宜的激勵!
一位普普通通的下屬住院了,領導親自去探望時,說出了心裏話:“平時你在的時候感覺不出來你做了多少貢獻,現在沒有你在崗上,就感覺工作沒了頭緒、慌了手腳。安心把病養好!”
有的領導就不重視探望下屬,其實下屬此時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雖然住在醫院裏,卻惦記著領導是否會來看看自己,如果領導不來,對他來講簡直是不亞於一次打擊,不免會嘀咕:“平時我幹了好事他隻會沒心沒肺地假裝表揚一番,現在我死了他也不會放在心上,真是卸磨殺驢,沒良心的家夥!”
對下屬來說,最驕傲的一點無非是他的成績得到了精神上或物質上的承認。而當他處於不稱職的時候,通過激勵讓他恢複到過去的種種輝煌中去,是一種美妙的感覺。
有這麼一個小故事:甲與乙參加趕驢比賽。比賽的規則十分簡單:不管用什麼手段,隻要能以較短的時間將驢子由牧場一端趕到另一端,即算贏得比賽。
甲站在驢子背後,用一隻腳踢驢子的臀部,驢子因為痛,所以當甲踢一下,它即向前走一步,甲不踢,它就停下來不走,結果甲頗費周折地花了一個多鍾頭才把驢子踢到終點。
而乙則騎在驢背上,手中拿著一枝竹竿,竹竿盡頭掛著一棵紅蘿卜,這樣紅蘿卜剛好垂在驢子眼前不遠的地方,驢子因想吃紅蘿卜,所以拚命往前追趕,結果乙隻花了十多分鍾就把驢子趕到了終點。
我們不妨將上麵故事中的甲與乙二人比喻成領導,把驢子比喻成下屬,並且把比賽終點比喻成組織追求的目標。一般而言,領導為了實現組織托付的目標,都必須依重於下屬的努力。基於此,有些領導會像甲那樣以高壓手段來驅策下屬,而有些領導則會像乙那樣將滿足職工的需要作為手段來促使下屬朝組織的目標前進。
一語道破:
遇到自己的下屬表現不佳時,領導一定要控製住自己的情緒,千萬不要粗暴簡單地處理,而是多多想一下有關激勵的處方,找到最佳的激勵方式。
9、多讚美,多鼓勵
人人都渴望掌聲與讚美,哪怕隻是一句簡單的讚語,也會給人帶來無比的溫馨和振奮。
領導讚揚下屬是為了更好地調動其積極性,激發員工的熱情和幹勁,光會說一些漂亮話是不夠的。配合實際行動,不失時機地顯示你的關心和體貼,無疑是對下屬的最高讚賞。
有一個富翁特別喜歡吃烤鴨,於是用重金聘請了一位烤鴨大廚師,每天專門為他烤一隻鴨。大廚師名副其實,每天烤出的鴨皮脆肉鬆,香噴可口。但富翁為人刻薄,即使天天吃到美味的烤鴨,也從不肯說一句讚美的話。終於有一段時間,廚師烤出來的鴨都隻有一條腿,富翁覺得奇怪,但礙於身份不好過問。一星期後情況還是這樣,富翁實在忍不下去,他問廚師烤的鴨子為什麼隻有一條腿?另外一條腿上哪兒啦?廚師回答道:“哎呀!您不知道?這些鴨子都隻有一條腿,不信我帶您去看看!”
富翁當然不相信廚師說的是真的,便隨著廚師到後院去看。這時,因天氣太炎熱,鴨子們都縮著一條腿站在樹下休息。廚師說:“您看,鴨子都隻有一條腿呀!”富翁仍不信,當即拍了幾下手掌,掌聲驚動了鴨群,它們伸出另一條腿紛紛逃離開了。富翁說:“你看,鴨子不是都有兩條腿嗎?”廚師回答說:“是的!如果您提前鼓掌的話,那鴨子老早就是兩條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