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中高層管理:找最合適的人,而不是最成功的人(4)(1 / 2)

在阿裏巴巴發展的過程中,馬雲清楚地認識到,如果因為自己的離開,就使阿裏巴巴關門或者變得碌碌無為,那就代表著他不是一個稱職的管理者。馬雲回憶起最初創業時的經曆,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在中國黃頁時,中國黃頁還不錯,我離開中國黃頁後,中國黃頁就不行了;我在外經貿部做EDI時,EDI紅紅火火,我一離開,EDI就從此變成特普通的公司。創建一個偉大的公司,需要一個偉大的機製,需要一批平凡但能從事偉大工作的人。”

由此我們能夠知道,在一個企業中,管理者最主要的任務應該是去挖掘內部人才,並且注重對他們的培養,充分發揮其潛力。員工的潛力挖掘了多少,體現了一個管理者的管理水平。隻有你將自己的下屬培養起來,讓其能夠完全取代你,你才能有更好的提升。

比如你是一個部門的經理,如果你一直無法培養出能夠取代你的人,那麼你就要一直在這個位置上坐下去,即使是部門總監的位置出現空缺,你也無法替補上去,因為你的位置沒有人能夠替代。

阿裏巴巴就實行這樣的考核製度,馬雲說:“我訓練幹部管理團隊,要求他們在問題發生之初就把問題處理掉。你做的任何決定都關係到公司3~6個月之後發生的事情。如果沒有人能取代你,你永遠不會升職。隻有下麵的人超過你,你才是一個領導人。”

正是因為注重挖掘人才並對其培養,馬雲對自己的CEO角色有了一個新的定位——“首席教育官”,他想要把阿裏巴巴變成一所大學校,盡力為阿裏巴巴、為中國企業培養所需的人才。他曾說:“未來四五年,最大的理想不是創辦一個偉大的企業,而是能培養出所謂的‘四大天王、八大金剛、四十羅漢、一百零八太保’。”馬雲希望培養出來的這批人才每個人都能創辦、領導、管理一個偉大的企業。

在阿裏巴巴,任何一位員工隻要被挖掘出來,被馬雲認為是“可塑之才”,就會得到公司的大力培養和重用。馬雲會給這些“重點培養對象”提供各種培訓機會,讓他們能夠在不同業務部門體驗,在比較短的時間接觸不同的業務,鍛煉各方麵的能力,從而提升自己,這樣就能夠確保他們在不遠的未來代替馬雲衝鋒陷陣。

為了當好“首席教育官”,從2002年開始,馬雲就頻繁出席一些全球最好的論壇會議,因為在那裏他能夠與諸如比爾·蓋茨、巴菲特等世界頂級管理高手交流。他說:“達沃斯每一屆我都去,從中學習什麼叫國際化、什麼叫戰略眼光,回來之後再跟我們的同事進行溝通交流。我現在被很多人認為是‘狂人’,其實我隻不過把高手講的話告訴中國人而已。因為我是老師出身,不懂技術,老師就是‘販賣’別人的知識,拿過來消化一下再告訴別人。”

馬雲認為作為一家企業的管理者,不應該也不能夠閉門造車,而是應當常常走出去,接受世界上的新信息,這樣才能使得自己不會落伍,能夠在新的谘詢的刺激下,變得更加敏銳。馬雲在2007年第四屆網商大會上的演講中說道:“這個世界上就沒有哪個CEO是靠培訓的。CEO都是通過坐在一起聊天、參加各種論壇來學習的。作為一個領導,眼光、胸懷的鍛煉十分重要,要多跑多看。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你沒有走出縣城,就不知道紐約有多大。我去了之後,回來覺得自己太渺小了,飛那麼長時間還沒飛到盡頭。我經常跟我的同事說,人要學會在自己的腦袋和眼光上麵投資,你每天去的地方都是蕭山、餘杭,你怎麼跟那些大客戶講?你投資點錢到日本東京去看看,到紐約去看看,到全世界去看看,回來之後你的眼光就不一樣。人要舍得在自己身上投資,這樣才能把機會和財富帶給客戶。”

“我記得是《時代》雜誌首次把我說成瘋子的,批評我的想法不切實際。我當然不覺得自己瘋狂(crazy),隻是與眾不同(think different)。你看,我沒有信口雌黃,我已把所有被喻為‘瘋狂’的想法做到了,were here!”這是馬雲在接受一家香港媒體采訪時對自己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