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合格的管理者,在股份問題上,有必要先學會“自保”,隻有這樣,才不會讓自己辛苦創辦的公司成為資本、創業者和管理層之間三角戀愛關係的“練兵場”。
尋找策略投資
融資,我們也走得不錯,那時候互聯網融資還比較容易。有些人為了錢,可能放棄一些條件,阿裏巴巴那時很堅持:我們挑選投資者,不是投資者挑選我們,我回絕了38家投資者。我現在還記得很清楚,第一家來找我的投資者,是家國有企業,他跟我說:“你們要風險投資,我給你們100萬,明年你給我120萬怎麼樣?”我跟他說:“我給你100萬,你明年給我120萬怎麼樣?”那時國有企業對風險投資的意識還沒有建立起來。
有些風險資本進來,他們考問我很多,你們現在怎麼做,將來怎麼做……等他們考問完我以後,輪到我問他們:“你倒說說看,除了錢以外,你還能給我帶來什麼東西?”他們如果說不出來,我就會把他們拒絕掉。
——2001年馬雲在廈門會員見麵會上的演講
馬雲管理案例
1999年,靠著和團隊湊起來的50萬元,馬雲正式創建了阿裏巴巴。然而,這50萬元相對於需要巨大資金投入的互聯網行業來說,簡直就是杯水車薪。盡管馬雲處處節省,但是隨著阿裏巴巴的不斷發展,在支撐了幾個月之後,公司還是陷入到彈盡糧絕的境地,當時馬雲甚至困窘到需要借錢來給團隊成員發工資的地步。
與馬雲的困窘相比,當時整個互聯網行業卻在飛速地發展,互聯網經濟深受國際資本的青睞,而此時的中國互聯網也正在享受著來自風險投資的盛宴。以著名的老虎基金、高盛和軟銀為代表的風險投資商紛紛進入中國市場,與阿裏巴巴同一時期的三大門戶網站和一些電子商務、娛樂網站全都獲得了大量的風險資金,而處在起步階段的阿裏巴巴自然也引來了無數投資商的關注。
盡管當時資金匱乏,馬雲卻出人意料地拒絕了30餘家風險投資公司的合作意向,隻因為這些投資者全部來自國內。在馬雲的心中,有著他的小算盤,他深知這些國內投資者無一例外地是想通過注入資金獲得阿裏巴巴的股份,然後在短時間內實現套現獲利,而這必然會給阿裏巴巴帶來巨大的隱患。馬雲希望能找到海外的策略投資者,在獲得投資的同時,還能得到比資金更重要的附加價值,如進一步的風險投資和其他的海外資源。
馬雲這種寧缺毋濫的做法讓很多人暗暗替他捏了一把汗,害怕阿裏巴巴因為資金短缺而倒閉,但是後來事實證明馬雲的堅持是對的。
當時馬雲已經成立了阿裏巴巴香港中國控股有限公司,由蔡崇信負責國際市場的業務拓展、推廣以及公司的財務運作。1999年8月的一天,蔡崇信正在酒店裏與一家投資商談判,在中途休息的時候,他在大廳裏遇見了一位老朋友,這位老朋友當時任職高盛公司,職務是香港區投資經理。在閑聊中,他告訴蔡崇信,由於全球互聯網經濟的熱潮,高盛也開始關注互聯網行業,有意向中國進行一次嚐試性的投資。聽到這個消息之後,蔡崇信立刻意識到,這對阿裏巴巴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經過這位朋友的引薦,高盛公司在了解了阿裏巴巴的基本情況後,決定派人到中國對其進行考察。
經過考察,高盛認為阿裏巴巴的發展前景還是不錯的。經過談判後,高盛給阿裏巴巴開出了500萬美元的投資基金,這筆錢數在當時馬雲所接觸的投資商中並不是最多的,但馬雲幾經思考之後還是決定接受高盛的投資。馬雲認為,高盛是美國有名的投資公司,它的投資對將來阿裏巴巴拓展海外市場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而且由於高盛的規模大,看事情比較長遠,他們應該對阿裏巴巴有長遠的信心,一定會長期地堅持下去,而不是短期牟利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