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東都黃昏(四)(2 / 3)

其實不知,這項授命不是提撥,恰恰是害了狄仁傑。

李首成擔憂的將這件事對武則天說了出來。一個狄仁傑危害不了太後的地位,主要是太上皇的態度。

武則天隻是一笑:“李內侍,本宮知道了。”

丈夫什麼性格,誰能有她清楚,等過上一段時間,自己哄上一哄,什麼事都沒有了。而且當前時局,對她很有利。大食與吐蕃聯相出兵,幾頭猛虎相爭,要麼死,要麼傷。長子即便獲勝,手中的兵力也不會多了。

以他優柔寡斷的性格,必然放不下河中、呼羅珊與西域以及青海,又要分出士兵留守。這幾路皆是強敵,留守的兵力還不能太少了。那麼率軍東下,又能帶領多少軍隊回來?

丈夫一旦有了萬一,自己主動作出一些讓步,相信兒子必然放棄打內戰的危險。頂多交出一些無用的棋子,讓兒子撒撒氣。可是朝堂內外,從京城到地方,再從內宮到羽林軍,自己掌控了多少心腹。這絕不是兒子所能憾動的。

丈夫高興,想提撥一名宰相,就讓他提撥吧,況且這個狄仁傑也確實有宰相之才。隻可惜被兒子收攏。

但說完了,看著天上的黃雲翻滾,秋風颯冷,腦海裏浮現出昔日兒子與自己親熱的場景,心中不免產生了一種惆悵。

就在這時候,一份加急邸報送到了京城。

劉仁軌抱怨黑齒常之,將百姓趕得太早,黑齒常之也是迫於無奈。

這麼大的一支軍隊,想潛入容易,關健是糧食。幾萬軍隊一天得消耗多少糧食?青海糧食吃緊了。

借著碎葉城移民的運糧,將軍隊化整為零,一隊隊悄悄地送到了沙陀磧。這是一片戈壁灘,以沙漠與戈壁灘,以及少量綠洲為主。北麵就是眼下對唐朝很忠誠的沙陀人。南麵便是輪台、金滿等縣。唐朝在這裏有不少移民,可以組成一支軍隊,借練兵做掩護,不讓吐蕃斥候深入打探。

麻煩的還是糧食,為了這支軍隊的供給,花了許多心血,幸好碎葉川麥子成熟時間也很晚,打著資助移民的旗號,一點一滴地在金滿,在輪台,各個驛所,將糧食一點一滴地擠出來。

論欽陵所向披靡,確實西域也沒有那支軍隊能阻擋吐蕃入侵,況且是論欽陵親自率兵。

輪台金滿蒲類三縣,先將百姓遷移了。不遷移,論欽陵會對這三縣百姓撒氣的,不是論欽陵與漢人有仇,是戰略性的需要。催毀了移民,等於催毀了唐朝在西域經營的基地。再說,移民中有許多是邊卒的家屬。

吐蕃軍隊未來,天山南北亂成了一團。不僅是三縣移民遷移,其他各部也紛紛向東逃亡。皆有一個感覺,向東逃,離青海近,青海能抽出十幾萬軍隊,吐蕃人不會愚蠢地放過碎葉城,往東麵,與青海軍隊強行碰撞。有的部族沒有這麼長遠的眼光,看著漢人向東逃亡,也跟著向東逃亡。

亂蓬蓬中,吐蕃軍隊逼近了天山。

看到龜茲防備森嚴,北部百姓逃亡,論欽陵果然取了西線,直奔碎葉城。並且一路揚言,我這次前來,不是針對你們各部,而是要替你們鏟除碎葉城所有漢人的移民,隻要你們不反抗,提供一次物資,我一率不問。

沒有多少部族相信,可多少起了一些效果,一路北上,幾乎無人反抗。

到達了寅識迦河(阿克蘇河),黑齒常之這才將軍隊率領出來,進行阻擊。

這裏的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東邊可以威逼龜茲,北上可以攻克弓月城,西北就是熱海與碎葉城。在曆史上六年後,韋待價率領二十萬唐軍平定西域,吐蕃搶在唐軍前麵,平焉耆,下高昌,曆車師庭,侵常樂縣,兵臨敦煌。

唐軍到達後,吐蕃一觸即走,吸引唐軍快速追趕。到了焉耆後,唐軍糧食不繼,停止進軍。吐蕃在寅識迦河從容布兵,唐軍到了寅識迦河後,初戰勝利。可這時突然七月飄起大雪,閻溫古未能及時配合,寅識迦河唐軍大敗。二十萬大軍被殺死的凍死的,損失了一大半,僥幸唐休璟及時率軍撤至弓月城。從弓月城再退回高昌。幾年後,王孝傑乘吐蕃讚普與噶爾兄弟發生矛盾之間,連續取得安西大捷與冷泉大捷,這才將安西重新收回來。可隨後唐朝軍隊再次在虎山犧牲了近十萬人。

唐朝將士,僅毀在論欽陵手中,前後多達四十多萬將士。若是按照唐朝人口的比例,幾乎一百人,就有一個人被論欽陵率領軍隊給殺死了。

曆史驚人的相似,兩軍提前六年,對陣寅識迦河!

這有些出忽論欽陵的預料,既然早就布下了伏兵,為何又要讓百姓大費周折的向東逃離,完全沒有這個必要。也許論欽陵知道,也許不知道,但他的目標確實不在東方,也不一定在碎葉城,隻是在運戰中尋找戰機。

既然唐軍在此阻擋了去路,論欽陵派人挑戰。黑齒常之隻是閉營不出,那怕他最善長的夜戰,也沒有使用。有將士進言,說乘吐蕃遠道而來,疲軍之師,乘機出戰。

似乎也有理由,雙方兵力相仿佛,天時地利與人和,皆是唐朝這一邊,戰鬥力,這一支唐軍並不遜於吐蕃軍隊。可是黑齒常之不聽,相持了十天後,郭元振又率領後麵從青海再次帶過來的兩萬軍隊,還有當地的駐軍,以及一些胡人部落的聯軍,計達四萬軍隊,從側翼趕來。也不急,一路穩打穩紮,徐徐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