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因為我知道自己再也自負不起來了,而對我而言,沒有了自負就如同剝奪了自己的生命。”
可見,自負是人們自掘的一座陷阱,人們常常會在得意忘形之中墮入其中。
古往今來,因驕傲自大、極端自負而折戟沙場的例子舉不勝舉。曹操的“赤壁之戰”、拿破侖的“滑鐵盧之役”、關羽的“走麥城”都給後人留下了深刻教訓。美國哲學家、科學家富蘭克林早就說過:“自負是一個人要除掉的惡習。”既然自負會成為我們性格上的弱點,會阻礙我們前進的腳步,那麼,我們就應該培養良好的習慣去克服它,不讓它滋生蔓延。
1)培養謙虛的習慣
有人說,謙虛就像兒時玩的蹺蹺板,你在這頭,對方在那頭,隻要你謙遜地壓低了自己這頭,對方就高了起來。一顆謙虛的心是與人建立良好關係的敲門磚,就是說,在我們承認自己並非十全十美而尊重他人之前,我們是得不到別人尊重的,也就無法與人良好地溝通;一顆謙虛的心是個人自覺成長的開始。古人雲:“謙受益,滿招損。”你縱有豪氣萬丈,但絕不能自負半分,縱有超人的才識,也要虛懷若穀。
2)培養不顯露的習慣
鋒芒,在適當的場合顯露一下既有必要,也是應當的。但鋒芒可能刺傷別人,也會刺傷自己,動用起來應該小心謹慎,平時應插在劍鞘裏,不要總是把它顯露出來。過分外露自己的才幹,不分場合地顯露自己的才幹,隻會讓別人瞧不起你,甚至排斥你。尤其在懷疑心重的領導麵前,如果你自負得不知天高地厚,不僅會讓領導不高興,還會讓他覺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脅,一有機會,就會把你壓下去。
3)培養心中有他人的習慣
目中無人,盛氣淩人,是自負的一貫表現。自負者目空一切,總認為自己是最優秀的,誰也不如他。於是,他隻看得到自己的優勢,看不到自己的弱勢;隻看得到別人的弱勢,看不到別人的優勢。如果心中有他人,處處想著他人,時時關心他人,把“以人為本”作為習慣性的思考,善於和善待人,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就能不斷地充實、完善自己,克服自負。
4)培養反省的習慣
自負者往往是習慣沉浸於虛無的勝利中的幻想者,常常因為一次的成功就自我滿足,眼前顯現的、耳邊響動的永遠是早已逝去的昔日的鮮花與掌聲。他們把人民給予他們的榮譽看做是理所當然的,他們不能靜下心來想一想自己今天都做了些什麼,都收獲了什麼。如果一個人能經常進行自我反省,那麼他就不會有自負心理了;如果一個人能不斷地提高對自己的要求,那麼他就能把昔日的成功化作今日前進的動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