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怎樣吃肉更健康(1 / 3)

驢肉

驢肉味道鮮美,是一種理想的高蛋白、低膽固醇的肉類,有補益氣血的功效,民間有“天上龍肉,地上驢肉”的說法。

【適宜人群】

老少皆宜

【不適宜人群】

脾胃虛寒、慢性腸炎及腹瀉的患者

【選購宜忌】

挑選熟驢肉先要看包裝,包裝應密封、無破損、無脹袋。注意熟肉製品的色澤,盡量不要挑選色澤太豔的食品,因為色澤太豔很可能是人為加入合成色素或發色劑亞硝酸鹽所致。

【烹調宜忌】

宜:用驢肉做菜時,可用少量蘇打水調和,這樣可去除驢肉的腥味。食用時,可配些蒜汁、薑末,既能殺菌,又可除味。

忌:盡量不要與荊芥一同烹調。

豬肉

豬肉中的蛋白質大部分集中在瘦肉中,瘦肉中還富含鐵質,可以起到補鐵的作用,能夠預防貧血。豬肉的纖維組織比較柔軟,含有大量的肌間脂肪,因此容易吸收。多吃豬瘦肉有滋陰潤燥的作用,對熱病傷津有一定療效。

【適宜人群】

貧血、心悸、腹脹、痔瘡患者

【不適宜人群】

肥胖、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患者

【選購宜忌】

買豬肉三看:第一,看顏色。有光澤、紅色均勻、脂肪潔白的是新鮮的;而肉皮上有出血點或充血痕,肉色發暗,脂肪呈現黃色或紅色的則不新鮮。第二,看手感。感覺肌肉外表不粘手,散發出正常香味,用手指壓肌肉後凹陷部分能立即恢複的為新鮮肉;如果肌肉無光澤,手指按壓後其凹陷部分不能立即恢複的可能是死豬肉。第三,看切麵。買豬肉時,可用刀子在肉上每隔1厘米劃幾道口子,仔細觀察切麵,若發現石榴子大小的水泡則是米豬肉。

【烹調宜忌】

宜:①切豬肉時,在豬肉上灑點水,可以防止豬肉粘刀。②燉肉時,先將豬肉放入沸水中燙一下,然後再換水用小火慢燉,這樣可去除肉的腥味。③豬肉過油的油溫在150℃左右最合適。油溫判定方法為:油鍋燒到稍微冒煙,放入一根蔥段,如果蔥段馬上浮起就表示油溫夠熱了。

【食用宜忌】

宜:豬肉含有優質的蛋白質和人體必需的脂肪酸,能夠促進鐵的吸收,改善缺鐵性貧血等症狀,同時增強免疫力,抵抗病毒侵害。

忌:豬肉的熱量和脂肪含量較高,肥胖者和血脂高者不宜多吃。

【貯藏心得】

買回的豬肉先用水洗淨,然後分割成小塊,分別裝入保鮮袋,再放入冰箱冷凍保存。或者先冷凍一會兒,等凍結後再分開放,這樣就不會黏在一起了。

【相宜食物】

豬瘦肉+大蒜=促進血液循環,消除身體疲勞

豬肉+菜豆=提高人體對豬肉中維生素B12的吸收率

豬瘦肉+菜花=幫助人體吸收瘦肉中的蛋白質

菜花中B族維生素的含量較高,與瘦肉搭配,可幫助人體吸收瘦肉中的蛋白質。

豬肉+蓮子=營養豐富

蓮子可以補虛損、除寒濕,豬肉含有豐富的動物性蛋白質,豬肉與蓮子搭配協調,能產生更好的效果。

【不宜搭配】

豬肉+豆類=影響營養吸收,可能會引起腹脹

豬肉+鯽魚=不利於營養吸收

豬肉+鱉肉=引起腸胃不適

豬肉+羊肝=產生怪味

豬肉+茶=易產生便秘

牛肉

牛肉味甘性平,所含的肌氨酸比其他食物都高,並含有鋅、鐵、蛋白質,還有大量的B族維生素和肉毒堿,對肌肉生長具有很好的作用,還有補脾胃、養五髒、益氣血、強筋骨的功效。

【適宜人群】

貧血、身體虛弱、酸軟無力、目眩者

【不適宜人群】

過敏、濕疹、腎炎、瘡瘍者

【選購宜忌】

新鮮牛肉紅色均勻有光澤、脂肪潔白或呈淡黃色;變質牛肉肉色暗、無光澤,脂肪呈黃綠色。新鮮牛肉外表微幹或有風幹膜,不粘手,彈性好;變質肉外表粘手或極度幹燥,新切麵發黏,指壓後凹陷不能恢複,留有明顯壓痕。新鮮牛肉具有鮮肉味兒;變質牛肉有異味,甚至有臭味。老牛肉肉色深紅、肉質較粗;嫩牛肉紅色均勻,外表微幹或有風幹膜,不黏手,肉質與脂肪堅實,無鬆弛感。

【烹調宜忌】

宜:①炒牛肉片之前,先用啤酒將麵粉調稀,淋在牛肉片上,拌勻後醃30分鍾,可增加牛肉的鮮嫩程度。燉牛肉要使用熱水,不要加涼水,熱水可以使牛肉表麵的蛋白質迅速凝固,防止肉中氨基酸外浸,保持肉味的鮮美。②牛肉不易熟爛,烹製時放一個山楂、一塊橘皮或一點茶葉,可以使其易爛入味。③如果牛肉過油,油量要多、火要大,攪拌速度要比豬肉過油更快。1分鍾左右即可熄火,瀝幹油分,否則牛肉的肉質很快就會變老。④先將牛肉放到冰箱中冷凍,使之凍結後再切再醃,這樣更好切,且醃漬效果更好。⑤牛肉除了牛柳、牛脊肉之外,大部分的纖維較粗糙,筋又多,因此處理牛肉的第一步就是先去筋。⑥牛肉的纖維比較粗,可先整塊用塑料袋包好,用刀背敲打,使纖維斷裂後再切。切絲時必須順著垂直紋路切,切薄一點,以便能迅速炒熟。

忌:牛肉加醃料時不可用鹽調味,因為鹽會使牛肉中的水分滲出,失去肉汁而使肉質變韌。

【食用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