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聰明的頭腦價值連城!”這是美國著名小說家歐亨利的話。的確,創意的力量是無窮的,它可以決定一個人能否準確地找到自己的定位。一個人善於創新是最基本的能力。
創新並不神秘
一個具有創造性的人,也定會是個成功的人。隻有養成了創新的習慣,才能在風風雨雨的事業之路上獨創天下。
由獨立思考帶來的創新
一個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都具有一項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基本的心理品質——獨立思考。
達爾文說:“我耐心地回想或思考任何懸而未決的問題,甚至花費數年亦在所不惜。”牛頓說:“思索,繼續不斷地思索,以待天曙,漸漸地見到光明,如果說我對世界有些微小貢獻的話,那不是由於別的,卻隻是由於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他甚至這樣評價思考:“我的成功就當歸功於精心的思索。”愛因斯坦也曾說過這樣類似的話:
“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著名昆蟲學家柳比歇夫說:
“沒有時間思索的科學家,那是一個毫無指望的科學家;他如果不能改變自己的日常生活製度,擠出足夠的時間去思考,那他最好放棄科學。”從這些名言中我們不難得出這樣一條道理:獨立思考是一個人成功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心理品質。所以,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是欲成大業者必備的條件。
一位教授強調:
“要提高你的創造能力,一定要培養自己獨立思考、刻苦鑽研的良好習慣,千萬不要人雲亦雲,讀死書,死讀書。”一位學者指出:
“人們隻有在好奇心的引導下,才會去探索被表麵所遮蓋的事物的本來麵貌。”好奇,可以說是創造的基礎與動力。牛頓、愛迪生、愛因斯坦都具有少見的好奇心;而居裏夫人的女兒則把好奇稱為“學者的第一美德”。成功人士總是善於在人們熟視無睹的大量重複現象中發現共同規律,特別注意反常現象而有所創造。而漫不經心的人,往往就不怎麼注意那些新奇而有用的東西。縱觀一切高效的創造性人才,他們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品質,就足敢想、敢幹、敢於質疑,遇事都要問一個為什麼。
巴爾紮克認為:
“一切科學之門的鑰匙都毫無異議地是問號,我們所有偉大發現都應該歸功於疑問,而生活的智慧大都源自遇事都問個為什麼。”但創造構想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有大量豐富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之上的。經驗越豐富,知識越淵博,創造構想的思維就越活躍。有豐富經驗的醫學家對疾病的判斷能力強,有經驗的飛行員能根據發動機微小的變化來判斷發動機的工作情況。
創造構想需要以知識與經驗的積累為基礎,但並不是說隻有等知識經驗積累到自認為非常豐富的地步才能開始創造。比如,過河需要橋或船,如果發現了橋,何必還要去造船呢。為了準備“攀登”,必要的基礎知識是需要的,但是如果總是怕東西不夠用,樣樣東西都去學,到什麼時候才算學到頭呢?知識是無限的,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短暫的。在短暫的一生中,在一定知識積累的基礎上,隻有早日進入創造,帶著創造中遇到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去補充自己所缺的知識,無疑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創造性思維構想的產物有時如同火花閃現一樣,稍縱即逝。這種稍縱即逝的思維的火花就是靈感。可以說所有的靈感都源於直覺。愛因斯坦曾說:“真正寶貴的是直覺。”物理學家普朗克說:“每一種假說都是想像力發揮作用的產物,而想像力又是通過直覺發揮作用的,但直覺常常變成一個很不可靠的同盟者,不管它在假說時是如何不可缺少。”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工作中我們都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在發現問題或在解決問題時,可能出現突如其來的新想法、新觀念。善於及時捕捉這種創造想像與創造性思維的產物,把它迅速而準確地記錄下來,進行思維加工與實踐檢驗,可能獲得創造性活動的很有價值的成果。
沒有人天生就是科學家、大元帥、企業家,人類的一切知識和智慧都需要培養,人類的一切情感和思想都需要滋養。作為時代的弄潮兒,2l世紀的我們不僅要意識到創新精神的意義和內涵,更重要的是培養和發展自己的創新精神。
一位著名的數學家到一所著名的大學,給數學係研究生上課。
數學家一站上講台,什麼話也沒說。“刷刷”幾筆,他先在黑板上寫了:“2+2=?”這樣一個算式,並問這群滿懷虔誠心情來聽課的學生:“誰能告訴我答案?”這些演算過無數複雜算式的研究生們麵麵相覷,不知數學家有什麼高明之舉,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不敢輕易回答。他們想,這一定是一個表麵簡單,實際深奧無比的算式。這時候從角落裏站出一位戴眼鏡的學生,怯生生地回答說“2+2=4呀!”“哈哈!”這位學生的回答引來滿堂哄笑,因為這個答案是幼兒園小朋友也能回答的。
可數學家對這位學生的回答非常滿意,他嚴肅地給學生們上了第一堂課:“幼兒園小朋友能回答的問題,你們這些研究生卻不敢回答,你們是被你們自己嚇倒的呀!”生活中的許多事,不正像這般可笑嗎?
當然,也有一些人是積極思考、善於動腦的。羅伯特依普斯丁給羅賓講述了下麵的故事:客人先後來到,可是酒仍是溫的。我又忘記把葡萄酒先冰好了。一位朋友說:“不用擔心,我可以立刻把酒弄涼。”五分鍾後,她從廚房裏出來,手中拿著一瓶冰涼得恰到好處的葡萄酒。她不肯說出冰酒的秘訣,後來我嚇唬她說,如果她不公開秘訣,我們就到處宣揚她有巫術,她隻好不再堅持。
“很容易,“她說,“把酒倒進塑膠袋,浸在冰水裏,搖晃幾下,酒就涼了。困難處在把酒倒回瓶子裏去。我找不到漏鬥,就用蠟紙做了一個圓錐來代替。”客人齊聲讚好,有一位說:“要是我們都能那麼聰明就好了!”羅伯特說:經過10年的調查研究,我深信我們都能夠那麼聰明。一般人所以不能和愛迪生、畢加索或莎士比亞相比,問題不在創造的能力,而在是否能激發自己的創造欲,利用創造的能力。
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發揮創造的潛能,我想我知道其中原因,也相信我能幫助大家打開我們潛藏的智慧寶庫。
我在實驗室裏用鴿子試驗,發現了基本的道理。前幾年我做的試驗是,凡是爬上小箱、用嘴去啄懸掛在頭頂上方一對玩具香蕉的鴿子,我都獎以食物。然後我教鴿子在地上推盒子。最後,我給鴿子出了一個難題。香蕉掛在鴿子夠不到的地方,盒子放在香蕉正下方離香蕉45厘米。
在這樣的情況下,鴿子的表現和人差不多。起初鴿子似乎不知道怎麼辦,來回走動,伸長脖子想去夠那玩具香蕉。過了一兩分鍾,它便開始推那隻盒子,推到正好的地點,然後爬上盒子,啄那隻香蕉。
羅賓悟出:鴿子尚且能這樣做,人可能做的事還用說嗎?
你見過消極的成功人士嗎?很多人說自己天生就消極,其實,沒有“消極的嬰兒”,隻有消極的成人。所有積極和消極的習慣,都是後天培養出來的。既然是後天培養出來的,就一定可以變,凡事為什麼不多往積極麵去想呢?
也許你會問:“想法要積極,難道有了問題,不要去想它嗎”“研究問題,有時候也是積極的,因為你研究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這並不是消極,這裏指的是一般人的負麵思考,也就是隻談論問題本身,而不思如何解決。”
想想見過的成功人士,一定都是積極思考者。
當他們遇到問題的時候,會問自己:從這個問題當中可以學到什麼;當他們遇到挑戰時候,他們相信自己一定能突破;當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告訴自己,人生就像季節更替一樣,問題一定會過去。
他們總是抱著對未來的期望,要想就要往好處想,為什麼要往壞處想?思想是原因,環境是結果。
如果你不滿意現在的環境,你就必須改變腦中的思想。
名人觸網經營創新
提到發明創造,有些人總是覺得神秘,很多人會馬上想到:“那是專家的事。”實際上,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因為某某人有發明創造,我們才稱之為專家;而不是因為某某是專家,他才會有發明創造。而且,創造有大有小,內容和形式各不相同。
例如,一位家庭主婦將收縮薄膜覆蓋在曬衣竿上並澆上熱水。由於薄膜收縮,所以它就緊緊地貼在曬衣竿上,於是變成了竿的塑料薄膜。這是20年前的一件價值100萬日元的.發明。有人發明一個帚子,把帚子在油膩的飯菜上邊一掃,就吸去全部的油。現在,這一個帚子不但行銷美國,而且銷至加拿大和歐洲,這發明的人,已經是億萬富豪了。
在當今,創造活動已不再是科學家、發明家的事,已經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很多人都可以進行創造性的活動,生活、工作的各個方麵都可以進發出創造的火花。人們在事業上的新的追求、新的理想、新的目標會不斷產生,在為新的事業創造奮鬥中,實現了這些新的追求、理想、目標,就會產生新的幸福。
頭腦不使用會老化,越使用越靈敏。對世界上的事物關心並注意觀察,然後把靈機一動所想出的東西,試著構思出自己的方案。躺在床上也好,上廁所也好,乘電車也好……什麼時候都行,隻要腦海中浮現出方案,就要立刻把它記下來。至於想出來的是妙計還是愚方,放在以後再評價。“槍法再差,多放也可命中”——在眾多的方案中,總會有一二件碰巧是出色的。
卡耐基常引用羅丹的名言說:“真正的藝術大師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這就說明了思路開闊的重要性。
如今的社會競爭尤其是商家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有時一個突破常規的好主意就能產生異乎尋常的效果。
一家規模不大的建築公司在為一棟新樓安裝電線。在一處地方,他們要把電線穿過一根10米長、但直徑隻有3厘米的管道,而且管道是砌在磚石裏,並且彎了四個彎。他們開始感到束手無策,顯然,用常規方法很難完成任務。最後,這位愛動腦筋的裝修工想出了一個非常新穎的主意:他到市場上買來兩隻白老鼠,一公一母。然後,他把一根線綁在公鼠身上,並把它放在管子的一端。另一名工作人員則把那隻母老鼠放到管子的另一端,並輕輕地捏它,讓它發出吱吱的叫聲。公鼠聽到母老鼠的叫聲,便沿著管子跑去救它。它沿著管子跑,身後的那根線也被拖著跑。因此,工人們就很容易地把那根線的一端和電線聯在一起。就這樣,穿電線的難題順利得到解決。這位愛動腦筋的裝修工,也因為善於創新得到上級嘉獎,並被委以重任。他的這種方法,不也是一種很好的創造嗎!
有人說:環境太平凡了,不能創造。平凡無過於一張白紙。達芬奇揮筆畫他幾筆,便成為一幅名貴傑作。平凡也無過於一塊石頭,到了菲迪亞斯、米開朗基羅的手裏,可以成為不朽的塑像。
有人說:生活太單調了,不能創造。單調無過於坐監牢,但就是在監牢中產生了易經卜辭,產生了正氣歌,產生了蘇聯的國歌,產生了尼赫魯自傳。單調又無過於沙漠了,而雷賽布竟能在沙漠中造出蘇伊士運河,把地中海與紅海貫通起來。
可見平凡單調,隻是懶惰者之遁辭。既已不平凡不單調了,又何須乎創造。我們是要在平凡中造出不平凡;在單調上造出不單調。
有人說:年紀太小,不能創造,見著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當你把莫紮特、愛迪生及衝破父親數學層層封鎖之帕斯加爾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給他們看,他們又隻好啞口無言了。
有人說山窮水盡,走投無路,陷之絕境,等死而已,不能創造。但是糧水斷絕,眾叛親離之哥倫布,畢竟發現了美洲大陸;凍餓病三重壓迫之下,莫紮特寫下了安魂曲。絕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說:沒有勇氣,一切都完。
希爾指出:“生路是要勇氣探出來,走出來,造出來的。這隻是一半真理;當英雄無用武之地,他除了大無畏之斧還得有智慧之劍、金剛之信念與意誌,才能開出一條生路。古語說:窮則變,變則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樣變得通,要有大無畏之精神及金剛的信念與意誌,才變得出來。”可以說,“人人都是創造之人”。是否能夠發揮出創造性是成功者與平庸者的分水嶺。
雖然人人都會創造,但不同人的創造還是有所區別。知道管理而不知道經營,是雇員與老板的區別。知道經營而不知道創新,是老板與企業家的區別。
陽光文化的創始人楊瀾搞網絡也許是一種必然,早在1997年11月楊瀾參加聯合國全球電視論壇時,當時她的發言題目就是《互聯網時代的電視從業者》。而今她的確成了不折不扣的“互聯網時代的電視淘金者”。
名人“觸網”按說不算稀罕事兒,薑昆、陳逸飛早就辦起了自己的雨站,並且這一熱潮還方興未艾,可他們的網站“網”不著錢,還要往裏搭錢。但楊瀾不一樣,先是有雄厚的資金支撐,一出手就是3000多萬港幣收購了不太景氣的“良記”,改頭換麵後的“陽光文化網絡公司”成功地炒作了“楊瀾+網絡”的概念,一推出就“圈”了10個億,也算創造了網絡經濟的一個不小的神話,不僅給“觸網”的名人們上了一課,連網絡界的“精英”們也都瞠目結舌。
“陽光文化”是一個製作、出售電視節目的公司,主要是人物專訪、人物傳記等專題片,與網絡根本就沒有多大相幹.最多不過是把節目在網上播放一下(還得是在“售賣期”結束後,片子已經基本成了“舊貨”的情況下,否則先播後賣肯定賣不出去)。
至於為何“名人效應+網絡概念”可以套錢則是一個更複雜的心理遊戲。諸如“由於人們對楊瀾普遍看好,股民極力追捧”的分析隱含著如下邏輯,即股民們是因為相信“楊瀾做的電視節目”加上網絡的傳播能夠賣到足夠多的錢,才來捧楊瀾的。但真實的邏輯顯然並非如此,而是——所有投資者都是因相信“別人會相信楊瀾做的電視節目加上網絡傳播能賣到足夠多的錢”,才來追捧楊瀾的。所有人的回報預期都來自後來跟進的投資者而非真正的消費者。
因為名人有太多的不光彩,有人才懷疑其頭上的光環。因為網絡有太多的泡沫,有人才指責其為“燒錢產業”。楊瀾果真與眾不同,一個大膽的創意加上一個創新的理念,使這一切都有了奇跡般的改變。
搶占先機算創新
做生意必須要有搶占術,即隻要是自己看準的目標,就一定要敢於行動,才能贏得勝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美國芝加哥,許多失業者流落街頭。一日,他們在報紙上發現了“你能成為瓦工”的廣告,於是爭先恐後地跑到廣告上所提供的地址那裏學習瓦工手藝。這個時期,美國建築業迅速發展,需要大批瓦工師傅,這些失業者雖有心前往,卻無奈手藝不行,隻好眼睜睜地看著肥肉在嘴邊卻吃不到嘴裏。這個“瓦工培訓班”雪中送炭,他們顧不上學費之高昂,全部一哄而上去學瓦工手藝。這樣,辦瓦工訓練班的人就大大地賺了一筆。辦培訓班的這人叫邁克,他本來也是一個從外地來到芝加哥的無業者,在大家紛紛想著去當瓦工之時,他卻租了一塊場地,雇傭了一位技藝熟練的瓦工師傅,開始了瓦工培訓業務。如此,他一天賺的錢等於一個瓦工累死累活幹20天的工資。
邁克高人一籌的思路是他成功的關鍵。在大家紛紛把目光轉向瓦工行業之時,他也把目光瞄準了這個熱點,但他不是去做瓦工,而是做培訓瓦工的人。他搶先幹了別人沒有想到要幹、卻是社會所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