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解脫智慧
南懷瑾說:了了生死的人,人到哪裏去了?還在生死中啊!注意哦!大家注意聽,別會錯意,自找麻煩。觀自在菩薩如此這般,細說般若觀心法門,娓娓道來,無一不是為了要一切眾生,真放下,真解脫,真自在。
大師智慧串講
佛語有雲:“放下才能解脫。”困擾我們的是自己的心,而不是雜亂的生活。如果能以一顆平常心祛除心中的雜念,就會享受到一種超然。
有些事放不下,是因為心有雜念。心中保持一片清澄,讓雜念不能滋生,才能達到一種“放下”的境界。
我們日日更新,時時自省,就會擺脫世俗的困擾,清除心靈的塵埃。所以隻要我們坦然去做,就能夠保持安靜平和。
一天,藥山禪師問宗旨:“你去哪兒了?”
宗旨回答:“去遊山了!”
藥山說:“不離開這間屋子,快說!”
宗旨說:“山上的鳥兒白得像雪,澗底的遊魚遊個不停。”
山上鳥兒白似雪,是何等清淨純潔;澗底遊魚遊不停,又是何等庸碌煩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唯有心真正閑下來,放下對世俗人情的執著迷戀,才能將個人的精神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才能感受到“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的禪境。隻有在滾滾紅塵中保持一份清醒,才能以一閑對百忙,以瀟灑的姿態應對人生。
有一次,慧忠禪師對眾弟子言道:“青藤攀附樹枝,爬上了寒鬆頂端;白雲疏淡潔白,出沒於天空之中。萬事萬物本來清閑,隻是人們自己在喧鬧忙碌。”人不必爭名奪利,爾虞我詐,鉤心鬥角,攪得朗朗乾坤不太平,攪得自己心中不清閑,應該覺悟本性,擺脫追逐爭鬥,歸於清閑自在。
弘一大師(李叔同)說:“恬淡是養心第一法,安詳是處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名譽及利養,愚人所公寓愛樂,能損害善法,如斬人頭。”“自古以來,很多人拚命爭名奪利,奪取利益時,甚至不擇手段,不知道後患無窮,這些人其實是迷惑顛倒的人。”佛語有雲:“滿庫金,滿堂玉,何曾免得無常路?”佛語蘊涵著無限禪機,人也是靈性的生物,偶然拾得一句,便能參透半個人生。
《法句經》上有言:“莫貪莫爭。”貪得者身富而心貧,知足者身貧而心富;居高者形逸而勞神,處下者形勞而神逸。人生的苦惱是不分貴賤的,要麼你去駕馭生活,要麼生活駕馭你,你的態度決定了誰是坐騎,誰是騎者。
《列子·周穆王篇》曾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周國有一個姓尹的富翁,在經營產業的過程中,把手下的仆役差遣得從早到晚奔走忙碌,連氣也喘不過來。他有一個老役夫,終日辛苦,累得精疲力竭,疲憊不堪。可是一上床,他就夢見自己做了國王,高高在上,處理國家大事,來往於豐盛的宴席和華麗的宮院之中,為所欲為,快樂無比。在他醒了之後,卻仍然勞累如故。
有人看他這麼辛苦便來安慰他,可他卻自有看法:“人生百年,晝夜各半。我白天下苦力,晚上做國王,真是其樂無比,又有什麼可以埋怨的呢?”
姓尹的富翁整天苦心經營,殫精竭慮,也弄得心力交瘁,到了晚上,倒頭就呼呼睡去了,他夜夜大夢見自己在當著別人家的傭人,奔走幹活,樣樣都做,弄得不好還要挨罵挨打,真是吃盡了苦頭。
姓尹的富翁不堪夜夜夢中的痛苦,便去求教朋友。朋友告訴他說:“你的地位足以榮身,資財也綽綽有餘,遠遠超過了別人。你夜裏夢見做人家的仆傭,這是勞苦和安逸彼此往複的理數之常。你想醒時和夢裏獲得快樂,哪有這麼便宜的事?”
姓尹的富翁聽了朋友的開導,心裏立時大悟,從此寬待仆役,而自己也省卻不少勞心的事。不久,他自己感到果然減輕了不少心頭的痛苦。
我們尊重並讚成尹富翁強烈的事業心,但他的心靈執著成這個樣子,夜夜繼續勞苦不息,生活也就毫無快樂、了然無趣了。綜觀尹富翁人生立場的本質,第一是功利性的,第二是現實性的,他永遠不會有閑下來的時候,當然活得很累。所幸後來徹悟,情況才有所改變。